我是从小在四面环山的农村长大,可以说从出生到高中都是在农村活动的,变化过过程感受最深。
首先家用水的变化,现在想想没变化前的画面依旧清晰,每天早上天不怎么亮,妈妈提着咱们晚上换下来的脏衣服便跑去了妇女们的八卦天地“水井”处边手搓衣服边八卦着村里的大小事。
到了一日三餐前的菜都要走个10多分钟到水井里清洗,每到晚上还要把全家人的洗澡水给挑回家用大铁锅煮洗澡水,每户人家里都会有个大水缸,快用完了又要去挑水填满它。
记得是在2003年的时候吧,村里用队里的公用资金加上每户家里在凑钱买了水管和泥沙水泥,从很远的地方建个水池在用水管引流到村里附近,在建个水池在从这引流到各家各户,终于过上了不用挑水的日子,可缺点来了,几乎每次下了大雨老是会被泥渣树枝什么的堵了进水口,村民们分队处理异常,这次一队,下次二队…真正让我们用得安心放心的家用水,便是2020年市水务局搞了个“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工程”项目,从此几对队小组解散,在家用着清澈透亮的大山之水。
第二是家用电的变化过程,我老爸现在还是老习惯改不了,家里依然备着有燃油灯,时刻准备着停电了后晚上用它救急。
记得小时候为了省煤油的钱,特早睡觉,油灯只是吃饭干正事的时候用下,要是碰上晚上满天星空,月光明亮下,自己把饭桌移到屋外吃饭。
在之后的哪一年里,大概是上小学的时候吧,堂哥为了赚点钱,同时也为了村里的照明问题。
粤汉铁路里最长的一个隧道,叫大瑶山隧道,是在我们村脚下经过,那时通隧道时,中间开口是从我们村这里开始的,所以我们村可以直接下到隧道中间,只不过建了一柱柱水泥钢拦着,但是小孩和瘦小的人还是可以进去的。
堂哥估计探查过这隧道,想着从隧道接电线出来给我们照明,但是要想使用铁路上的电,得和管理这隧道的负责人合作,堂哥找准人后,次次买上好烟好酒去拜访他们,接上了我们村第一次用电灯泡的电,但是不稳定,经常停电,听堂哥的意思要么村里人欠费了,要么就是他很久没买烟酒给负责人了,堂哥一分没赚到,反而贴了不少钱进去,到最后还是只能用会油灯或者蜡烛。
后面村里便自己买了发电机,用水发电给村里用。
也记不得什么时候开始村里算有了正常用电,因为四面环山,为了架电线柱,另个村的,我学妹的父亲不幸被电线柱砸死了,那时全靠人工立起电线杆子。
通电后,每个月工作人员抄一次电表、收电费。
可一遇到山体滑坡,有些电线杆子倒了,又得停电大半个月。
直到2009年(时间不确定),开始架起了高压电缆,家家户户一个电表,还不用工作人员每月跑来抄电表,收电费,现在供电局有每家每户的用电数据,直接从户主银行卡里扣每月电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