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本是华夏故土的辽东,在历史上为何屡屡被隔绝于中原王朝之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0   来源:风电招聘   作者:风电设备   浏览次数:344
核心提示:明末清初那会儿,因为朱由检、李自成和吴三桂的联手助攻而稀里糊涂入主中原的满洲人,对于如何统治这片辽阔的土地完全是一脑袋浆糊,所以就全盘照抄了前朝老朱家的作业。比如在行政区划上,仅是将明朝的15个承宣布政使司中的湖广和南直隶一分为二(分别划分为湖北、湖南和江苏、安徽四省),又从陕西中分出了甘肃,共设置了18个省份,形成了我们熟知的汉地十八省。民初的“铁血十八星旗”,一星代一省,所以很快被废掉了辛亥革命胜利后,有些脑子不太好使的家伙曾主张未来的中国疆域就是汉地十八省,还因此弄出来个铁血十八星旗,幸好没被采纳。

   

明末清初那会儿,因为朱由检、李自成和吴三桂的联手助攻而稀里糊涂入主中原的满洲人,对于如何统治这片辽阔的土地完全是一脑袋浆糊,所以就全盘照抄了前朝老朱家的作业。
比如在行政区划上,仅是将明朝的15个承宣布政使司中的湖广和南直隶一分为二(分别划分为湖北、湖南和江苏、安徽四省),又从陕西中分出了甘肃,共设置了18个省份,形成了我们熟知的汉地十八省。
民初的“铁血十八星旗”,一星代一省,所以很快被废掉了辛亥革命胜利后,有些脑子不太好使的家伙曾主张未来的中国疆域就是汉地十八省,还因此弄出来个铁血十八星旗,幸好没被采纳。
不过心里还是没啥数的北洋政府,又打算将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陆军军旗,结果东三省的代表原地炸毛,坚决予以反对。
这事换谁都得反对——大家都是中国人,你们一省一颗星,凭啥就不带俺们东北玩?而且要讲资格出身,论“自古以来”,东北这旮旯先不提黑吉两省,光一个辽宁就比许多所谓正牌的汉地省份腰杆要硬得多。
毕竟辽宁这片土地融入华夏大家庭的历史,起码一口气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东北曰幽州。
其山镇曰医无闾,其泽薮曰貕养,其川河泲,其浸菑时。
”(《周礼·夏官司马第四》)这里边的医巫闾山,就在今天的锦州境内。
相传禹分九州时,曾在每州各封一山作为一州之镇,医巫闾山就是幽州的镇山,这都成为辽宁“自古以来”最有力的证据。
明辽东都司辖区。
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辽东即涵盖了今天辽宁的大部分地区那么后来这片土地为啥又好像跟汉地断了联系,成了人们印象中蛮夷遍地跑的地方?01虽说自打禹分九州起,辽宁地区就一直蹲在华夏的犄角旮旯,但却始终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商汤灭夏之后,曾封墨姓同宗于孤竹国,辖境就涵盖了今天的辽西以及辽东的部分地区。
而且这个孤竹国很能熬,一直熬到了周惠王十三年(公元前664年)才挂掉,此时距离武王伐纣已经过去了将近400年。
那么孤竹国又是怎么没的呢?答案是倒霉催的——当时有山戎屡屡侵袭燕国,打得燕国满头包,连国都都被迫从蓟(今北京)迁往临易(今河北容城),结果还是逃不过挨揍的命运。
在无可奈何之下,燕庄公不得不向诸侯霸主齐桓公求助,后者当时正大打特打尊王攘夷的旗号,自然得罩着燕国的小兄弟。
于是齐军一路北上,在打得山戎落花流水之余,顺手又把没招谁也没惹谁的孤竹国这个前朝余孽给平了。
辽东虽然成了燕土,但功劳最大的还是高风亮节的齐桓公齐桓公说话算数,“抗戎援燕”之后便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孤竹国和令支国(山戎所建之国)的地盘就白白便宜了燕国。
话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就是大诸侯国中最菜的那只弱鸡,跟谁打架基本都是找虐的下场。
不过堤内损失可以堤外补,燕国便将开疆拓土的主要方向放在今天的东北地区,最后连朝鲜半岛都占据了大半:“燕地,尾、箕分野也。
武王定殷,封召公于燕,其后三十六世与六国俱称王。
东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西有上谷、代郡、雁门,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勃海之安次,皆燕分也。
乐浪、玄菟,亦宜属焉。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燕昭王执政期间,曾遣名将秦开袭破东胡,拓地千里以置辽东郡,并筑襄平城作为郡治所——襄平故址即为今天的辽阳市,也是东北最古老的城市。
秦始皇扫平六国后在天下设置三十六郡,其中在辽宁地区设有辽东、辽西二郡。
而驰名遐迩的秦驰道中,就有一条北方大道从咸阳经辽西直达辽东。
到了西汉的元封五年(公元106年),汉武帝刘彻划分天下为十三州,辽宁地区还是归属幽州。
东汉时又在此地增设玄菟郡和辽东属国,下设24个县。
辽阳这座现如今的五线城市,在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东北的军政中心形势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在东汉末年。
自远古时代起,在东北这旮旯就不乏各种少数民族活动的身影,像是肃慎、挹娄、山戎、东胡什么的,跟秦赵以及两汉打得不可开交的匈奴人也不时跑到东北露上一小脸。
可是到了东汉末年,情况就变得更复杂了。
西汉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高句丽于今天的辽宁新宾建国,40年后迁都到国内城(今吉林集安)。
此后高句丽通过不断征伐周边部族,开始强大起来,尤其是在东汉末年的时候,趁着中原混战无暇他顾,开始打起了吞并辽东的算盘。
差不多同一时期的东汉永寿二年(公元156年),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其中的轲比能集团及“东部大人”所部分布在代郡、上谷及辽西等地,也对辽东这块肥美的地盘垂涎欲滴。
值此危急时刻,公孙度、公孙康父子逆势而起,成为了捍卫辽东这块华夏故土的中流砥柱。
说起上述这两个名字,我想大多数人都是陌生的。
哪怕是在《三国演义》这部妇孺皆知的经典作品中,公孙氏父子出场的频次,恐怕也就是个路人甲的级别。
当然,在隔壁本子出品的《三国志》系列游戏中,公孙度的认知度可能要高一些——我就最喜欢用襄平势力开局,毕竟那里是游戏中的世界尽头,后院无忧,只需堆兵一路往南推即可。
公孙度的背后可不是什么世界尽头,局势可能比中原还复杂可现实中,在辽东是不存在世界尽头这种东西的。
而以公孙度父子的本事,让他们参与中原争霸无异于以卵击石,甭管是曹操还是袁绍,伸出根小指头都比公孙家的腰粗。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无所作为了。
话说在汉末三国时期虽然各路诸侯之间内斗不绝,但对外却足够强势——实力最为强大的曹魏曾将后来祸害了中原达300余年的南匈奴、鲜卑、乌桓、氐、羌等胡族挨个胖揍了一遍,直到揍得跪地叫爸爸为止。
孙吴则扫平了境内的山越、山夷、五溪蛮,还兴致勃勃的派人乘船跑去夷洲旅游了一圈,蜀汉更是拿孟获玩七擒七纵,把西南夷虐到了怀疑人生。
而在汉末群雄中根本拿不出手的公孙氏家族,别看人家本事矬、地盘穷、兵马少,周边虎狼环伺,手底下却尽是些歪瓜裂枣……但收拾起什么鲜卑、高句丽来,依旧是爸爸级的人物。
姓公孙的在辽东有多牛叉?当时的高句丽王伯固听说公孙度对自己有想法,吓得赶紧狂拍马屁,在后者讨伐富山贼时主动出兵相助,可是结果呢?公孙度照旧“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行海外。
”(《三国志·卷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公孙度死后,继任辽东太守的公孙康比他爹还好斗。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公孙康出兵攻打高句丽并陷其国都,伯固之子拔奇率部属3万余人投降。
公孙度祖孙在游戏中的数据,虽然拿不出手,但照样打得高句丽人叫爸爸后来在隋唐时耀武扬威了好几十年、屡败中原大军的高句丽人,此时却不堪汉末一个末流军阀之一击,还差点亡了国。
可是在公孙氏父子大发神威的数十年之后,辽东就沦为了胡地,高句丽更是在300多年后成了中原王朝的劲敌,这又是怎么回事?答案很简单——又到了大骂两晋姓司马的时间了。
02说起历史上最无能又最没骨气的王朝,很容易让人想起两宋。
不过对此我很想替赵家皇帝们喊冤,毕竟他们就算再菜,难道还菜得过两晋那帮姓司马的?历数两晋十五帝,开国的晋武帝司马炎已经能代表姓司马家的当皇帝的最高水准了。
但在历代大一统王朝的开国之君中,这货哪怕是甘当吊车尾还是让人觉得欠点资格。
孝武帝司马曜先是给太后褚蒜子当傀儡,亲政后又跟弟弟司马道子“主相相持”——就这德性还被视为东晋最有权势的皇帝。
司马炎已经是两晋15帝的上限了,但依然能被历代开国之君甩出八条街剩下的除了昏聩就是荒淫,再不就是怂货或者傻子。
在这帮货色的治下,先是八王之乱,后是五胡之乱,再然后更是开启了长达300多年之久的南北分裂大乱世。
在两晋之前,汉家男儿不教胡马度阴山不过是基操,杀进胡人家里串门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可是在一帮姓司马的祸害下,别说阴山了,胡马踏中原都上不了头条。
可能有人会说,司马家的子孙虽然不肖,可是人家祖宗牛叉啊。
比如那个在某些影视剧中被描绘成志在匡济天下、堪与诸葛孔明并称的司马仲达,怎么说也算是个英雄人物吧?但事实上要论起司马家引狼入室这一祖传技能,还真就是起自于司马懿之手。
而且辽东被迫脱离汉土,从此沦为各路蛮夷横行之地,他更是罪魁祸首。
这就要说到爆发于景初二年(公元238年)的辽东之战了。
想当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了袁绍之后,名义上成了北方霸主,但事实上还是有缺憾的,那就是公孙度仍自立于辽东。
对这块穷乡僻壤,曹操不打算动用兵戈,便采取了招抚的办法,想封公孙度为武威将军、永宁乡侯。
不过破家值万贯,公孙度宁当鸡头不作凤尾,答曰“我王辽东,何永宁也”(《三国志·卷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反正就是不肯投附。
但是傲气只能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之上。
后来因辽东窝藏袁氏余孽引来曹军大兵压境,公孙康只能乖乖交出袁尚和袁熙的人头,并接受了曹操襄平侯、左将军的封号。
老曹其实是不怎么在乎辽东的,所以能不动手尽量不动手等到公孙渊成为辽东之主以后,他又开始不安分了。
不但对外向孙吴称臣,还自称燕王、改元立国,这就触到了曹魏的逆鳞。
于是魏明帝曹叡遣太尉司马懿出兵伐燕,并一路顺风顺水的兵围襄平,又在城破后俘虏公孙渊,自此辽东正式被曹魏所纳。
公孙渊作死,曹魏以中央平乱地方,这都没问题。
有问题的是曹军主帅司马懿——这货在攻陷襄平之后,不知道为啥脑子一抽居然搞起了屠城:“既入城,立两标以别新旧焉。
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
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
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
”(《晋书·卷一·帝纪第一》)话说在中国历史上打一仗死伤个几万、乃至几十万人都不鲜见,但在战后搞屠城还立京观的例子却很少。
即便有,也要么是些不开化的蛮夷所为,再不就是些缺乏政治头脑又没什么前途的莽夫干的,比如项羽、黄巢、张献忠。
那些真正志在天下的英雄人物,在这方面都非常克制,毕竟汉人的道德观和伦理观对这样的行为都是非常排斥和反感的,屠城这种丧尽人心且得不偿失的蠢事,当然是能避免就要尽量避免。
哪怕像曹操这样横行无忌的人物,在一上头屠了徐州后,也得赶紧找个替父报仇的名头作为遮掩。
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因此在史书上被骂了快两千年。
司马懿此前与公孙氏没有过什么交集,应该谈不上私仇。
要说国恨,这个当然可以有,不过在曹魏一统北方的过程中干掉的割据势力和平息过的叛乱不计其数,怎么偏偏就在辽东搞屠城?司马懿等于是铲除了辽东立足汉地的根本,影响千年不止如果非要给司马懿找个理由,那大概就是辽东僻远,远离中原腹地,故此不好管理、容易滋生叛乱。
于是司马懿干脆斩草除根,把襄平给屠了——要知道襄平可是伪燕的国都、辽东郡的治所,城中居民要么是当地官吏、士族,要么就是士农工商各界的翘楚人物,反正都是一地之精英。
所以别看司马懿才杀了万人左右,但在事实上等于斩除了辽东未来发展的根本。
而司马懿刨掉了辽东的根还不满足,又使出了更加狠辣的一招,那就是迁民:“古之伐国,诛其鲸鲵而已,诸为文懿所诖误者,皆原之。
中国人欲还旧乡,恣听之。
”(引用同上)结果就是不到30年后的太康元年(公元265年),辽东郡再加上玄菟、乐浪、带方三郡的汉民也仅有1.8万户、不足10万人(数据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