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冬已至,春未远!2022年末,随着防疫政策不断优化调整,持续三年疫情将迎来终章,也奏响恢复正常生活、生产秩序的序曲。
疫情对各领域影响无法忽视,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熬过寒冬的企业,在危机中增强了内生韧性,也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为2023年经济发展定下“提信心、稳增长、扩内需”基调,企业应如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搜狐财经推出特别策划——“破局2023”,对话各行业知名企业领导者,对市场需求、创新方向、未来趋势、发展机遇、挑战及对策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展望,以在宏观环境、行业展望中寻找到发展价值与新机遇。
本文对话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
1月5日,比亚迪高端品牌“仰望”正式发布。
仰望旗下百万元级越野车型仰望U8以及百万元级超跑车型仰望U9也于当日亮相。
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接受搜狐财经专访时表示,“比亚迪品牌稳步向上,获得了广大用户的认可。
在此基础上,我们推出高端品牌仰望水到渠成。
”近日,比亚迪交出2022年销量成绩单: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186.35万辆。
2022年11月16日,第300万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
从第200万辆到第300万辆,比亚迪历时仅半年。
“很开心看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国货品牌,这是对比亚迪、对中国汽车、对中国品牌的认可。
”李云飞如是说。
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李云飞表示充满信心。
根据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的通知,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2022年12月31日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
“如果说十年前,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要靠政策驱动,3、5年前,行业发展是‘政策+市场’的双轮驱动,那么当前市场驱动占了70%,政策驱动就是30%。
”李云飞认为。
李云飞表示,未来比亚迪将形成比亚迪品牌、腾势品牌、仰望品牌、专业个性化全新品牌矩阵,覆盖从家用到豪华、从大众到个性化,满足用户多方位、全场景用车需求,让每一位用户都能享受绿色出行。
另一方面,比亚迪正加速出海。
目前,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已进入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
正如李云飞所言,希望“让世界看到更多的中国智造、中国品牌和中国力量”。
“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11月16日,第300万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
从第1辆到第100万辆,比亚迪用了13年时间;从第200万辆到第300万辆,比亚迪历时仅半年。
是什么让比亚迪达到现在的成就?李云飞:主要总结为以下的三个方面:战略:企业的战略方向很重要,比亚迪选择新能源方向并且做了一系列布局,在新能源板块风口到来时抓住了时机。
我们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判断,实施电池、电机、电控、IGBT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及“7+4”全市场战略布局,坚持走自己的路、走正确的路。
经过长时间坚守,迎来了技术、产品和市场的全面爆发。
在多品牌和国际化战略方面,形成比亚迪品牌、腾势品牌、仰望品牌、专业个性化全新品牌矩阵,覆盖从家用到豪华、从大众到个性化,满足用户多方位、全场景用车需求。
除了国内市场,比亚迪也积极拥抱全球,比亚迪新能源商用车已经实现了全球化生产,今年我们又加快了乘用车出海的步伐,给全球消费者带去了多元化的选择和更愉悦的体验。
技术:技术为战略服务,比亚迪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创新型、崇尚技术的企业,也是一个多元化企业。
从材料学、到模具、到精密制造、到乘用车商用车都有很多产品和核心技术,对技术和市场的洞察更深刻,并在集成创新和成本控制方面更具优势。
e平台、DM混动、刀片电池、CTB等,为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提供了技术保证。
品牌建设:第一、品牌焕新和产品体系的全面优化升级。
第二、增强用户体验感。
第三、用户形象的重塑。
第四,破圈格调营销。
比亚迪在汽车产业链上的布局贯穿上中下游。
比亚迪为什么要一直坚持全产业链布局?全产业链布局是否会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趋势?李云飞:这源于公司长远的战略眼光,我们坚信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不被“卡脖子”。
所以从进入汽车行业开始,逐步掌握车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及芯片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实现了创新链标杆引领,和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汽车产业并非一个封闭的产业,特别是正在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加速变革的当下。
我们认为需要秉着开放的态度,共同构建安全、稳定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的资源整合能力,上下游携手共同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稳定发展。
近年以来,我们听到越来越多声音将比亚迪称为“国货之光”,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李云飞:很开心看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国货品牌,这是对比亚迪、对中国汽车、对中国品牌的认可。
就在11月公司迎来了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这其中离不开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的深厚积累,从而塑造的品牌力。
同时也因为比亚迪人始终坚定信念与梦想,才以智慧和汗水汇聚成领先的技术与产品。
目前,比亚迪也在积极稳步推进海外乘用车战略,把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的最新技术和产品呈现给海外消费者。
我们希望不负期待,让世界看到更多的中国智造、中国品牌和中国力量!能否为我们介绍比亚迪下一步的发展方向、长期和短期的发展目标?李云飞:未来我们将形成比亚迪品牌、腾势品牌、仰望品牌、专业个性化全新品牌矩阵,覆盖从家用到豪华、从大众到个性化,满足用户多方位、全场景用车需求,让每一位用户都能享受绿色出行。
除了国内市场,比亚迪也积极拥抱全球化,推进高水平的开放交流,参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此前,比亚迪新能源商用车,已经实现了全球化生产,后续,乘用车也将迈向产业国际化。
通过“在全球、为全球”,我们希望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共同助力“为地球降温1℃”。
“推出高端品牌水到渠成”仰望品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筹备的,为什么要推出这样一个高端品牌呢?李云飞:比亚迪对于超前技术的构想与探索,远远早于2015年。
2004 年,我们在北京车展上发布的ET纯电动概念车,它搭载四个轮边电机,可以独立控制四轮扭矩。
它的灵感来自于猎豹在高速状态下中对姿态的完美把控,能够在高速移动时快速调整姿态变换方向,精准捕捉猎物,保持身体稳定,永不翻车。
ET 纯电动概念车承载了比亚迪对汽车极致安全性的大胆构想,就是让汽车像猎豹一样拥有四条独立且强大的腿,这也是“易四方”技术的雏形。
为用户打造极致安全的汽车,是在我们心中酝酿了20年的技术梦想。
高端汽车品牌的诞生,往往伴随着顶级核心技术的成熟,仰望品牌继承了过往 20 年间,比亚迪集团构建的强大综合工业能力,力求以此掌握高端新能源汽车性能定义权。
比亚迪品牌稳步向上,获得了广大用户的认可。
在此基础上,我们推出高端品牌仰望水到渠成。
在易四方技术诞生后,中国车企首次具备了以核心技术优势冲击高端市场的机遇。
于是,仰望品牌应运而生。
比亚迪加快乘用车出海速度,已经进军荷兰、日本、德国、瑞典、以色列等多个国家。
比亚迪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什么成绩?这一成绩是否达到了预期?比亚迪在进军国际市场上定下了何目标?李云飞:在2021年5月,比亚迪正式宣布“乘用车出海”计划,将挪威作为开拓海外乘用车业务的首个试点市场。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目前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已进入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足迹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2年7~12月,乘用车每月出口量整体稳步增长,7月4026辆、8月5092辆、9月7736辆,10月9529辆、11月超12000辆,12月11320辆。
比亚迪依托「科技领先、质量领先、市场领先」的全面实力,加速拓展新能源乘用车的海外布局。
未来,比亚迪将携手合作伙伴深耕海外各地市场,通过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让比亚迪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喜爱的品牌。
用绿色科技和卓越品质,给全球消费者带来多元化的选择和更愉悦的体验。
通过“在全球、为全球”,我们希望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共同助力“为地球降温1℃”。
比亚迪的国际化策略如何?从比亚迪的海外产品价格上看,偏向中高端,而非以价换量,这是出于什么考虑?李云飞:比亚迪持续推进全球化布局。
在乘用车出海的过程中,我们将围绕以下思路:① 比亚迪将在新车型的产品设计、研发阶段,引入全球化思维。
② 比亚迪将携手更多海外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
③ 中长期来看,比亚迪将基于自身业务拓展情况,结合市场需求综合考量在其他国家建厂的规划。
比亚迪有完善的车型价格管理体系,针对海外市场有相应的定价策略。
海外定价与产品在当地的竞争力和运营成本相关。
譬如:当地同类产品价格水平、关税、运输费用等因素。
作为新能源汽车龙头代表,比亚迪出海的车型已经经过国内市场检验,无论是销量还是产品力都得到认可。
“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市场驱动占比70%”在去年,很多新能源车企都受到了“缺芯、贵电”的影响。
从销量上看,比亚迪似乎没有受到大影响,这背后有什么原因呢?李云飞:比亚迪是中国最早研发新能源汽车的企业,通过高度垂直整合、集成创新,已全面掌握电池、电机、电控及车规级芯片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
这两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有两大核心零部件供应很紧张:一是优质的动力电池,另一个就是IGBT芯片。
这两者我们不仅能自给自足,还对全球同行分享技术成果,从自主创新走向全面的开放创新。
同时,我们的业务横跨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和电子四大产业,不同产业都有较为全面的产业链布局,四大产业协同发展,为汽车产业提供了技术研发和生产保障。
业内有观点认为,当前汽车行业发展正面临两大难题“缺芯、贵电”。
您如何看待?这两个难题还会持续多久?车企又当如何克服?李云飞:“缺芯、贵电”是汽车行业均面临的两大痛点,目前不少车企都已经开始强化自身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能力,自研电池、积极布局上游的锂矿开采。
芯片方面通过战略性投资与芯片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也有不少车企开始选择自研芯片的路线。
这些举措都说明了车企意识到了全产业链的布局、垂直整合能力的重要性。
基于新的产业态势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我们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垂直整合为手段,不断巩固对各个领域技术的理解力,充分了解技术发展趋势,以期掌握产业变革主动权。
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
这会对包括比亚迪在内的新能源车企有何影响?李云飞:长远来看,国家或地方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下降是正常的。
没有了补贴,市场会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通过优胜劣汰,提升新能源车产品与燃油车产品的对比竞争力,扩大规模,提升效率。
终端补贴减少,迫使整合产能利用、优化成本和规模化经营、加强营销和拓宽销售渠道等方式应对。
比亚迪已经做好这个预期和应对补贴退坡的准备,通过新能源汽车商业推广规模以及技术创新把成本降低,与政策补贴退坡相抵消。
比亚迪会有更多更新的产品推出来,给消费者提供更强的性能,加强用户体验服务和新能源生态圈的打造。
如果说十年前,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要靠政策驱动,3、5年前,行业发展是“政策+市场”的双轮驱动,那么当前市场驱动占了70%,政策驱动就是30%。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接受度和认可度显著提高,我们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充满信心。
您如何看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前景?现在入场是否还有机会取得一席之地?李云飞:任何行业都会经历竞争、洗牌、形成秩序,新能源车市场同样如此,2022年因为供应链、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给行业带来挑战。
未来,只有有真正的核心技术、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实力才能实现长久发展。
“乘风破浪是2022年关键词”如果用一个关键词形容2022年,您认为是什么?为什么?李云飞:乘风破浪。
首先是2022上半年,我国汽车行业因受到疫情的影响和产业链不稳定等因素,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6月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受疫情影响的供应链已恢复,企业加快生产节奏弥补损失。
在国家购置税减半政策、地方政府促汽车消费政策叠加下,汽车市场表现良好,包括比亚迪在内的多家车企面对重重压力表现出乘风破浪的势头和韧劲。
其次是2022年我们加快了乘用车出海的步伐,今年是比亚迪大规模出海的元年。
比亚迪很早就开始布局海外市场,业务包括纯电动大巴、叉车、出租车、储能以及轨道交通等。
如今,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足迹已遍布全球六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个城市,累计服务超过310万名车主。
未来,比亚迪将携手合作伙伴深耕海外各地市场,通过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让比亚迪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喜爱的品牌,乘风破浪,一路向前。
2022年行业里发生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您认为是什么?给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李云飞: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国内渗透率已经超过30%,已经超乎市场和行业的预期。
新能源渗透率在持续提升,一个重要因素是市场对于新能源车的接受度不断提高,在我们看来,未来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速度,只会快,不会慢!您如何理解“破局”?李云飞:所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现有的困局,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汽车工业也在经历一场大变革。
变革,意味着新旧更替、不破不立,在其中,新的秩序正在建立。
我们看到中国力量正在崛起,已经形成了上下游有效贯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走在了世界前列。
同时在中国市场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购车选择在向新能源车、向中国品牌倾斜。
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坚实力量,比亚迪一直在引领着变革,一路走来,实属不易。
我们能克服困难并实现换道超车的主要原因,还是源自对绿色梦想初心的选择和技术创新的坚持,以破局之势取得了现在的成绩。
对于2023年,有什么期许?李云飞:比亚迪会继续投入技术研发,能推出更多的颠覆性的技术,给新能源汽车带来更好的体验;继续推动品牌向上发展,推出更多高端产品和品牌;继续推动业务出海,与全球用户共享、共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用车生活。
请点击下方链接 回顾往期企业家对谈对话宗庆后:要解决住房问题,让年轻人安心工作;踏实做事的企业都值得被尊重对话颜卫彬:商业正回归应有的秩序和本质,以“马拉松”精神实现企业长远发展对话李鹏程:中国乳业会持续向好,未来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