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甘肃玉门建设的风力发电厂引起了外国民间和官方的注意,因为外国商用卫星拍摄的密集风机基座被怀疑为洲际导弹的发射井,虽然随着风力发电机机柱和叶片被陆续安装而真相大白,但是国外对这个发电厂仍然持续关注着。
持续关注的原因是风机基座的混凝土灌注基座后需要水泥养生(缓慢固结),地下电缆和风机辅助设备的安装,受西北大风和干旱的影响,需要在施工现场覆盖上控温大棚,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但这也阻碍了对地观测卫星的照相机“视线”,由于看不到温控大棚内部的情况,外国情报部门动用了军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进行观察,以实时掌握风力发电厂的“施工进度”。
种菜用的控温大棚在我国北方各地农村很普遍,在哪都能看到,它居然被国外的军用高精度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探测,实在是闻所未闻的事情!那么照相卫星与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有何不同呢?简单的说:照相卫星就是将一台高清晰度的照相机发射到太空上,因为“站得高,才会看得远”,相机在距离地面几百公里的高度所拍摄到的景象面积也很大,同时相机具有白光和被动红外功能,可以昼夜间使用,目前拍摄能力(分辨率)最高的照相卫星为0.3×0.3米的水平,也就是:能拍摄清楚轿车里面是不是有人这么一个水平,早年间的照相卫星由于没有数字信号传输功能,只能使用胶片,一卷胶片拍摄完毕后(与以前我们使用的胶片不一样,每一卷有几十米长)可自动更换下一卷,累及到一定数量之后再将“胶卷舱”弹回到地面,情报部门回收、冲洗和判读…由于卫星携带的胶卷很多,早年间的照相卫星都很大都在5吨左右,发射费用也很高,而大多数情况下卫星完好无损胶卷却用完了,卫星就成了“太空垃圾”!所以,早年间使用返回式侦察卫星,虽然寿命很短,但是也能拍到上百米的胶片,一次性任务量也够用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的对地观测照相卫星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升级,已经可以实时的传输会拍摄到的地区图片了,比如说:“吉林一号”商用卫星的相机甚至能短时间连续拍摄机场飞机的起降,目前的商业卫星分辨能力已经可以媲美1990年代的军用侦察卫星的标准了。
但照相卫星也有很大的缺陷,受气象的影响较大,如果目标上空降大雨/雪、有严重雾霾天气或者云层很厚 都会导致拍摄质量大幅度下降,而战时可以通过装备可以覆盖伪装网、布设假目标…等方式,都能迷惑照相卫星。
有鉴于照相卫星的性能缺陷,从1990年代初开发出了“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所谓“合成孔径雷达”,是在卫星环绕地球时,快速而高密度的对扫描区域连续发射雷达波,雷达再收集连续且重叠的回波,再通过星载计算机对获取的信息(雷达回波)加以解析,从而提高对地观测的精度。
“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在发射雷达波后,卫星本身向前移动一段距离,再通过反射天线接收反射回来的回波,也就是说:利用雷达与目标相对的运动,把尺寸较小的“星载雷达”天线孔径数据,使用计算机处理成为等效天线雷达,进而扩大了探测目标的宽度和长度,获取更大面积地域的合成数据,同时“合成孔径雷达”由于发射的是雷达波,在恶劣气象条件下使用雷达波散射较小,探测较为精确,还能穿透一定覆盖厚度的伪装物,虽然数据处理要比照相卫星数据复杂一些,但对目标的真实性、时效性却很高,所以大国发射的卫星都是由:一颗照相卫星、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和一颗信号中继卫星组成的星云,联合对地观测。
左侧为照相卫星拍摄的风力发电厂图片,由于覆盖里面啥情况根本不知道,右面是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穿透“温控大棚”后合成的图片。
而这次外国情报部门动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探测甘肃风力发电厂,实在是心急火燎,要辨别一个究竟,这也说明我国若是真的增加了洲际导弹发射井的数量,对某国来说实在是一个晴天霹雳!那么,对于“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监测能力就没有办法反制了吗?就让它这样随便扫描不得泄密了?其实对抗“合成孔径雷达”装备也很简单,就是对其进行雷达波屏蔽,根据其波长在伪装网、覆盖膜内加上相应长度和宽度的金属丝,扰乱其探测波就能达到反制的作用,并且有更高级的雷达波干扰器…。
总之,我们的秘密是不会这样轻易泄露出去的,能让你看看就说明是正常的民用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