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潮涌科创,澎湃开局。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澎湃新闻联合推出“上海新型产业体系重点领域大调研”,聚焦上海“3+6”产业体系、新赛道和未来产业的重点行业领域,锁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氢能汽车、机器人、智能工厂、新材料、智能终端、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产业,深度调研上海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和未来趋势。
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当前全球范围正在兴起“氢能经济”、“氢能社会”的发展热潮。
氢能汽车作为氢能产业率先应用的领域成为如火如荼地发展。
作为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的上海,氢能汽车产业已经取得了怎样的进展?在本篇,澎湃科技采访了氢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管部门、氢能汽车的代表企业、以及产业专家,寻找问题的答案。
“现在有两千多辆氢燃料电池汽车跑在上海的马路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智能制造推进处处长韩大东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访时说,截至2022年10月底,上海已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目前通常是指氢能汽车)约2200辆。
上海凭借过去数十年的积累已经发展成氢能汽车产业的排头兵,目前已经做到了小量规模化的整车运营,更明确地说,“已经实现从0到1的突破,正在逐步从1走向10的过程中。
”发展氢能汽车的意义并不止于汽车,作为氢能应用的重要场景,氢能汽车的发展成熟势必将带动整个氢能产业的成熟发展,从而为中国的能源问题找到新的突破口。
不过,现在距离这一美好远景的实现,还需要克服重重障碍,如果有个期限,那可能至少是十年。
一、上海大力布局氢能汽车产业链“现在的氢能汽车类似于10年前的纯电动汽车,未来10年氢能汽车也会沿着目前的发展路径成为今天的纯电动汽车。
”韩大东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汽车领域实现“换道超车”之后,在氢燃料电池汽车这一赛道再次迎来了超前布局的机会。
有着雄厚汽车工业基础的上海,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提供了一方沃土。
“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上海起步比较早,上汽集团从2001年就已经开始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的首次应用,是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第二次大规模应用是2010年世博会期间,算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从实验室走向社会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步。
”上海燃料电池商业化促进中心副理事长缪文泉回忆说。
现在,上海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成为行业的领头羊之一。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与应用不断有所突破,大功率电堆等产品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膜电极、双极板等八大核心零部件到燃料电池汽车的系统集成,形成了技术、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基本实现燃料电池汽车车型的全覆盖。
一批氢能汽车产业龙头企业正在上海崛起。
据上海市经信委提供的信息,“捷氢(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氢晨(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重塑(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神力(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均研发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堆;唐锋(上海唐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捷氢、韵量(上海韵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发出了高性能膜电极产品;治臻(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清志(上海清志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已经量产了性能出色的超薄双极板、复合双极板等产品;势加透博(势加透博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毅合捷(毅合捷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在空气压缩机上取得了自主突破。
”电堆是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关键部件,氢气和氧气在这里产生化学反应产生能量,功能相当于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膜电极和双极板则是电堆的关键部件,重要性堪称电堆的“芯片”;用来为氢氧化学反应提供压缩空气的空气压缩机则是氢能汽车的重要部件。
目前,这些重要部件正在上海逐步实现国产化,为上海氢能汽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1年8月,上海与京津冀、广东入选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推广城市群。
根据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到2025年,上海将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建成3-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
“虽然目前老百姓还不熟悉氢能汽车,但当有1万辆氢能汽车在路上跑的时候,老百姓自然也就了解了氢能汽车是什么”,韩大东说。
2022年10月,上海首批燃料电池网约车已正式投入运营,80辆搭载捷氢自主研发的启源P390燃料电池系统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上线上汽旗下“享道出行”平台,与普通上海消费者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二、氢能产业开疆辟土的尖兵氢能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