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川这个水电大省严重缺电成了网上媒体热议的话题,四川近日召开的电力保供调度会要求,各地暂停景观照明、灯光秀等非必要用电需求。
四川省电力公司调度控制中心已启动三级保供电调控措施,全力保障民生用电,倡议企业主动扩大避峰让电,从8月14日至20日,就对内部分高载能企业实施停产让电于民的紧急调控,让出用电负荷约700万千瓦。
同时,省内已有超4000家企业响应主动避峰行动。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国平也及时表态:最大限度支援四川电力供应,将组织应急保电车、UPS应急电源等支援四川,加快特高压通道建设,推动西北火电入川,着力解决四川电网结构性矛盾。
众所周知:我国发电结构来看,我国电力来自于火力发电,占比在70%左右;其次是水电,占比在14%左右;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占比分别约为5.2%、5%和1.6%。
2020年1-11月,全国发电量66824亿kWh,同比增长2.0%,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4pct。
其中火电发电量47096亿kWh,水电发电量11378亿kWh,核电发电量3310亿kWh,风电发电量3731亿kWh,光伏发电量1308亿kWh,火力发电也就是烧煤发电,从这两年的情况来看,煤电依旧是主流,因为煤电输出稳定,既没有“枯水期”对水电的影响,也不会有极端天气对风力发电对电网造成冲击。
煤电以不足50%的装机占比,生产了全国60%的电量,承担了70%的顶峰任务,发挥了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顶梁柱”和“压舱石”作用。
不过我国新开发的煤矿都在新疆内蒙等偏远地区,运输成本较大,在新疆和内蒙古的部分偏远发电厂,电价低到不到两角,输送出去之后经常翻好几倍。
这也是我国电力需要加快转型的原因。
清洁能源常见的有好几种。
相比起来,水电优势最大,不但发电的价格便宜,同时电站建立的水库还有调节水量和灌溉的效果,水电站对选址有要求,对水量也有要求,中国大多河流集中在西南地区,在崇山峻岭中电力输送也是个工程量巨大的难题。
特别是今年受天气持续高温,河水蒸发量大,水库蓄水持续下降影响发电量大幅下降。
造成了中国水电装机量最大的四川出现了严重缺电状态。
风电和光伏,同样也对风量和阳光有要求,这些资源丰富的地区也大多都在比较偏远的地方。
所以“西电东送”是和“北煤南运”“南水北调”都成为差不多的超级工程。
政府的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
2021年,水电发电装机容量为39092万千瓦,同比增长5.6%;火电发电装机容量为12967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1%;核电发电装机容量为532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6.8%;风电发电装机容量为3284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6.6%;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为3065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0.9%。
我国目前虽然离不开火力发电,但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约束下,停建和减少火电无疑是需要重视的一环。
未来发电方式会逐渐向清洁能源的方式靠拢,也就是核电、水电、风电、光伏和生物质发电。
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进程中,风能和光伏发电有一个关键的弱点——出力不稳定,无法做到随用随发,风能和光伏发电都有“靠天吃饭”的意思。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力市场仍然存在体系不完整、功能不完善、交易规则不统一、跨省跨区交易存在市场壁垒等问题。
中国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
还存在着市场体系不完整、交易规则不统一、跨省区交易存在市场壁垒、对新能源消纳能力不足等问题。
中国仍未建立国家层面的全国电力交易中心。
各个区域或省份电力交易中心交易规则的差异、交易技术标准和数据接口标准的不统一,导致各个交易中心之间不能直接衔接,中国西部和“三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电等新能源电力资源,因跨省跨区电力交易的市场壁垒造成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电力无法有效消纳,弃风、弃光现象仍较为严重。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仅在2020年,全国弃风电量就达到约166亿千瓦时,全国弃光电量达到52.6亿千瓦时。
近年来,我国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
随着国家对能源建设的加大投资,完善对全国电网地产供销链条的科学规划和实施,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缓解工业大省的电力缺乏和部分地区用电不均造成的限电拉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