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许世俊,男,汉族,1963年出生,天津大学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现任江苏海力风电设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海灵重工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海工能源设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主持过棉花加工机械。
石油钻井机械、注塑模架、风电配套设备、压力容县等重大项目的研发。
先后获得了“江苏省优秀企业家”、“2016年度江苏新经济领军人物”,“改革开放40年南通优秀民营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他以其过人的战略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带领海力人在甚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海力集团迅速发展成为风电行业内的佼佼者。
南通有200多公里的黄海海岸线,风力发电资源丰富。
位于如东县的江苏海力风电公司董事长许世俊敏锐地抓住这一优势,大力发展风电设备安装产业,将过去一家小小的棉花机械厂,发展成为省内最大的海上风电配套设备制造企业。
紧抓机遇 挖掘第一桶金20年前,作为如东县第一家改制试点企业,许世俊和他的老同事们以696万元的价格买下了如东县棉花机械修配厂,这就是江苏海力风电的前身。
改制不到一年半,这家严重亏损企业的销售额就达到2000多万元。
许世俊果断转战产棉大省新疆,在那里他捞到了企业发展的第一桶金。
许世俊说:“俗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当时,我在做棉机供销时就注意到新疆的棉花加工市场,龙腾企业在创业初期就全力以赴,最终使我们的棉花加工机械产品从零售到整厂打包建设,棉花加工机械的销售占领新疆市场的大头。
”2005年,许世俊回如东再创业,大力发展机械压力容器,也获得了不错的发展机遇。
但他总觉得企业还没有踩到时代发展的风口。
2011年,企业接到了德国西门子要求生产风电塔筒的2亿元订单,必须在当年9月18日前交货。
西门子的技术要求非常苛刻。
每座塔筒上不能有一个大于0.3-0.4毫米的焊接气孔,耽误一天交货将赔付100万元。
许世俊说,当时第一次交货,再改进,假如说三次返工不成功就直接报废了。
他清楚地记得,那年9月整整下了28天雨,他和工人们加班加点,终于在最后一天如期交付。
国外企业的严格要求倒逼企业成长,江苏海力风电也由此真正进军海上风电产业。
坚持创新 构建海上风电全产业链伴随着如东海上风电场的不断扩大,江苏海力投入到海上风电场钢结构基础、塔架的研发制造,经过九年多的努力,海上风电配套设备生产已经成为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占60%以上。
这几年,许世俊开始关注海上风电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同时配合如东小洋口共同打造风电母港的建设。
在今年全省重大交通项目集中开工南通分会场上,总投资近10亿元的海力风电通州湾项目开工。
这是江苏海力风电迈向全国海上风电市场的重要一步。
许世俊说,通州湾这个码头如果建好的话,那么它一天24小时能够出海,能进两万吨的船,这样就能一天24小时发货。
这两年如期完成项目建设,达产后能达到五十万吨到五十五万吨,形成六十到七十个亿的销售。
近两年,海力风电与上海电气等风电企业合作,挺进海上风电场投资开发、海上风电运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船用机械制造领域,与旗下龙腾机械、科赛尔机械、海灵重工科技、海工能源设备科技、海宇新能源等关联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实现从制造、运输、运维到能源发电的全链式发展。
许世俊介绍,目前上海电气项目厂房已经全部建好,三月份进入设备安装,四月份进行试生产,今年的生产任务是168台四兆瓦的海上风机,预计产值将达到40亿元。
海力的重装基地将于今年5月投入设备安装,在6月底、7月上旬正式投产,预计投产后年运输量可达30万吨。
以人为本 做百年老店没有好的团队就没有好的企业。
企业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安全、质量、环保管理都要上台阶,因此人才的培养、储备尤为重要。
许世俊说,首先是企业内部挖潜、从生产、管理一线挑选,采取以老带新和放重要岗位锻炼,比如现在企业的车间主管、质量、安全高管都是是自己培养的;其次是从大专院校和原风电企业招聘有管理经验的人才,建立完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将工作业绩、技能考核等综合业绩作为岗技工资调整、岗位变动及劳动合同管理的主要依据,引领职工与企业共成长。
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是许世俊的梦想。
如今企业拥有自主研发专利5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拥有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产品2项,是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江苏省工业支撑计划实施单位,每年产值增长达到10个亿。
许世俊说:“我想通过自己的发展,通过自己的定位和规划,为打造中国最大的海上风电制造基地、配套生产基地,这样通过我们三个板块、三个基地,通过科技创新、企业转型打造一个百年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