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份,广东,江苏,浙江等多个沿海省份出台了十四五规划,明确表示大力发展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预计在五年内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装机容量将达到30G瓦,也就是3000万千瓦的功率!这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三峡水电站这种世界级的发电站总的装机容量也才2250万千瓦,这意思是五年之内海上风力发电的总装机容量将会达到三峡水电站的1.5倍!看到这个消息,猫叔真的不知道到底是该为这个项目高兴呢,还是该为这个项目担忧!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说下资金投入吧,江苏省在规划中指出,预计到2025年,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将增加800万千瓦,预计投资1000亿元,这么算下来全国30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将耗费接近4000亿元,几乎是三峡水电站的2倍投资!这么大的投资,换来的经济效益到底怎么样呢?根据统计,我国海上风电场一年可利用的时长平均为2600小时,按照3000万千瓦的功率计算,这些海上风电项目一年的产电量大约为780亿度,目前海上风电入网均价为0.78元/度,这样算下来一年产生的电费收入为608亿元,那么4000亿元的投资,只需7年就可以回本!乍一看这个项目确实是非常赚钱,毕竟风电场的建设成本收回之后,剩下的就都是利润了!但是凡事不能只看表面,大力发展海上风电项目对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依然是个不小的挑战,而且暗藏着巨大的风险,猫叔以为这个步子或许迈的有点大了!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国陆地风电项目尚且还不成熟,无法给海上风电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很多人一定认为陆地上的风电项目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更甚至有人错误的认为我国的风电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产生这种错误认知的原因是很多地方漫山遍野地屹立着风力发电车!虽然我国的风力发电装机量已经达到21000多万千瓦,占据了全球装机总量的32%,但是实际上我国的风力发电产业大而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关键的零部件依然重度依赖进口,比如叶片的涂层材料,发电机组的轴承,以及集电环,这些零部件基本上都是要具有极强的耐腐蚀,耐高温,耐低温,耐冲击等特性,这些零部件如果一旦需要更换,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毕竟一个叶片的长度就达到60-70米,维修起来是一件极其复杂的工程!第二,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尤其是运维环节,一般机组运行5年内是由机组的供货厂家来进行维护,但是超过5年就需要寻找第三方来进行合作维护,然而国内并没有专业的提供风电项目管理咨询与维护的第三方厂商,这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会看到很多地方政府牵头投资的风电项目,五年之后一旦发生故障,就沦为了摆设!其次,我国海上风电项目面临的问题远超陆地风电项目!海上的环境本身就比陆地上恶劣很多,面对海水不间断的腐蚀,同样的机组在海上的寿命起码要比陆地上缩减三分之一,所以就要选择更好的材料和部件,此外在选择建造位置时,还需要避开船舶的航线,军事活动区,渔业资源区,在建造时还要面临运输,吊装,施工,海底线缆铺设等多方面的问题,在使用过程中还要面临,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破坏!最重要的是2020年以前,我国的海上风电项目仅有5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缺乏相关的数据积累以及故障处理的经验,一旦发生重大的问题,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仅仅维修这一块费用就有可能让投资方望而却步!而7年左右回本的计划,也将会因为后期不断上升的运维成本而一推再推!不得不说鼓励海上风电项目的发展,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能源战略的推进速度,但是如果仅仅为了速度就忽视了背后的隐患,最终导致的结果可能就是好心办了坏事,落得一地鸡毛!#新能源##科技##新能源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