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大楼行政村位于独塘乡东北角4公里处。
县乡主要道路太康至高贤省道全境南北贯穿。
东邻太康至高贤公路、西邻万堂行政村、南邻十里铺行政村。
辖,许大楼、崔庄、马楼、曹庄四个自然村、5个民组,总人口1326人。
耕地面积1276亩。
【姓氏族谱】 姓氏有:万、崔、马、乔、李、王、潘、龙、程、石、应等10多个姓氏;以万、马、崔三姓较多,全占汉族。
许大楼行政村,建国初期属蜜蜂刘小乡管辖。
后相继组建起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许大楼划为独塘公社,许大楼大队,并建立了党支部,历任许大楼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是:万进喜、焦中学、乔文振;历任许大楼大队大队长的是:万方正、郑宪芝、王方星。
1982年体制沿革后,许大楼大队划为许大楼行政村,历任许大楼行政村党支部书记的有:马可祥、万启生,历任村主任的有:王方星、崔玉才。
许大楼大街该村在解放初期,贫穷落后,到六、七十年代为了发展经济,主要办了三件事1、平整并深翻土地,改良土壤。
2、大力兴修水利,修干渠8000条,安装了东方红拖拉机机组,及大型水泵各一部。
3、麦棉套种植,村民经济有所增加,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1979年以来,村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农、林、牧、副、渔村民经济上了一个台阶,经济收入逐年提高。
近十年来,我行政村为了力大发展经济,新打机井36眼,购买大型机械18部,农业达到了机械化、水利化,剩余劳力外出务工挣钱,有的当上了老板,成立了公司,当上了经理,经济收入再上新台阶,大大改善了生活水平,生活进入电气化,楼房,小轿车成为村里普通的交通工具。
4个自然村全是水泥路,粮食产量、六年连续超千斤。
近几年来,基本健全了社会保障机制,实现了大病救助,老有所养,学生上学不花钱,中午免费就餐,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了小康。
许大楼新打机井许大楼自然村许大楼自然村,位于独塘乡政府东北角4公里处,“311国道”北侧,东邻太康至高贤公路,西邻万堂自然村,南与十里铺自然村毗邻。
全自然村共有人口601人,全是汉族,总耕地面积560亩。
【村名由来】据传说,明朝时期叫“万桥村”,万氏家族是一大姓,土地有13顷5,土地建有楼房。
清朝初年(公元1645年),万氏家族出一恶人叫万五,因打死人把高楼和地全卖给了一位当官的叫许崇明,许崇明把万桥改为许大楼沿用至今。
☼姓氏族谱许大楼有:万、李、王、程、游、张六姓 万氏:清初(一六六七年)万氏兄弟四人都在今扶沟县南关万庄居住。
后来家庭发生了变化,老大万福居,居住扶沟县南关万庄,老三流失在外(不详)老四万福贞落户到江西,老三万福成落户到太康西北十里万桥,也就是今天的许大楼村,现有人口466人。
据《万氏族谱》记载:“吾万氏家族,于十一世祖本一公首创家谱(清乾隆六年,即1741年)以来,距今已有274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后起之秀,不乏其人,历经六次续修,由此可见历代先辈对族谱之重视,以致于吾万氏宗室系门世不絮。
这是万氏家族之骄傲,先辈之功德,日月可鉴也”。
此所谓“参天之木,必有其限,环山之水,必有起源,夫世人者,所以寻根问源。
怀祖追宗,盖在崇本而报德,承前而启后,将祖先宏德发扬光大”。
太康万氏宗派字: 国士元良 友德长新 进学方启 松云相连 祥俊殿玉 清明逢先 广庆客言 杰超繁茂 振勉儒贤 魁冠群聚 贵在一专 立志昌本 继耀永天李氏:1932年,从城郊乡李国刘村迁入,现有人口32人。
王氏:1935年,从鹿邑县贾滩乡王国庄迁入,现有人口33人。
程氏:1922年从高贤乡保渡村因在此买地迁入,现有人口32人。
游氏:1944年,从高贤乡游庄迁入,现有人口18人。
张氏:1932年,从王集乡张皇村迁入,现有人口20人。
本村除万氏之外,其余各姓人口较少,如:李、王、程、游、张等未见其族谱。
崔庄自然村崔庄自然村,位于太康县至高贤公路西侧,新涡河万桥南100米处,东邻曹庄自然村,北邻新涡河。
全自然村共有人口272人,全占汉族,耕地面积270亩。
全属两合土质,地力肥沃,盛产小麦,玉米等其它经济作物,这里水利条件好,旱涝保丰收。
【村名由来】据说明朝末期(公元1628年)李闯王起义时,全村人都逃往河北,后来回来一姓崔的居住,故取庄名“崔庄”。
☼姓氏族谱崔氏源于博陵(今河北蓟县),本支始祖崔权,字玉衡,精于煅工,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设炉至淮阳西北三十五里萧候二村,在此安炉营业(此地古称红凤村,现称大崔,属淮阳县齐老乡)。
权公为人良实,存心中正,也是吉人自有天相,在此营业不数年,就陡发巨富,遂赘亲于侯家,故老夫人姓候也。
我四世祖玉衡公和候老太君,都是天生慈惠温良,都好积德修善,宜其子孙畅达,世世繁衍,以致所岔各枝各门绵绵繁盛矣。
太康崔氏自迁来已历二十四世,崔氏字辈用字: 志成隆光裕 祯胤保世淳 厚德恩名祖 恩远兆先身 义方立庭训 礼法历代遵马楼自然村马楼自然村位于许大楼村东南500米处,东邻曹庄自然村,西邻万堂自然村,南邻蜜蜂刘自然村,北邻崔庄自然村。
全村共有人口243人,总耕地面积236亩。
【村名由来】马楼村,据传说明朝时该村有三里长街,大街中间盖一炮楼,有一位马氏人养了2匹白马,并在炮楼下喂养,起名白马楼,后人们把白马楼的“白”字叫掉了,故得名马楼,沿用至今。
☼姓氏族谱马楼村有:马、石、应三姓。
马氏:原马楼人、繁衍至今,现有人口23人。
石氏:1944年,由高朗乡大石村迁入,现有人口9人。
应氏:1966年,由太康县城里迁入,现有人口3人。
这三姓中,石姓家谱可能在高朗,其余两姓人少无谱。
曹庄自然村曹庄自然村,位于许大楼行政村东南1公里处,东邻和楼自然村,西邻马楼自然村,南邻蜜蜂刘自然村,北邻新涡河。
全村共有人口210人,耕地面积210亩。
【村名由来】曹庄村于1841年从朱口乡曹庄村迁入,属曹庄村的外庄子,后取名为曹庄。
☼姓氏族谱曹庄自然村有曹、乔、潘、马、焦、李六姓。
曹氏,于1841年从朱口乡曹店迁入,现有人口20人。
乔氏,于1868年,从安徽阜阳县地城镇迁入,现有人口74人。
潘氏,于1901年从王集乡潘寨迁入,现有人口69人。
马氏,于1942年从太康城东关迁入,现有人口19人。
李氏,于1948年从柘城县火燃城迁入,现有人口28人。
曹庄村姓氏不少,而都没族谱,曹姓人由太康县朱口镇迁来,在朱口曹姓有谱,这里曹氏人口不多,故未带来,其余姓氏只有二三十人,更无族谱。
特产名吃拔丝山药、琉璃馍,是曹庄自然村,马在田厨师“发明”,五六十年代,谁家孩子换帖,娶媳妇,什么的,只要有这两样菜,真是够丰富的了。
【方言俚语】 夜个——昨天 阳会——现在 落黑——天将黑 芝麻糊——眼屎 麻眨眼儿——天黑下来 妥拉——事完成了(或就这样吧)民风习俗每年的正月十七,老鼠嫁女,这天晚上不能点灯,如果点灯 老鼠容易成灾,意思是不能让老鼠成灾。
二月二圈仓,用草木灰在院子里(二月初一晚上)圈个大圈,保留到二月二一天,预示秋后丰收。
腊月二十三,吃吉兆糖,意思是吉祥。
非遗项目结婚上拜时,前面放一方桌,桌子上放一“五升斗”盛满麦(最好公爹挖麦)越满越好(称为五谷丰登)麦上插上一杆秤,带秤盘(以铜质为好)(意思是秤最公平),秤盘里面包有一小块黑布,外边包有一层红布(意思是先造死后造生),秤前面插一杆柱(织布机的一个部件)(意思是男耕女织过日子此树叶还稠,要互敬互爱,谁也离不开谁),上拜结束时必须得有新人端走(意思是公爹挖,媳女端,来年就把孙子添)。
责任编篡:万启生 编纂委员:李照昌、乔文振、崔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