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干热岩是什么新能源?利用时需要抽取地热,会不会造成重大后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03   来源:风电招聘   作者:风力发电机   浏览次数:386
核心提示:2022年2月,在我国山东发现一座巨大的“新能源宝藏”,专家学者甚至评估其价值不逊色于挖到了一座大型金矿!原因就在于它不仅不同于传统的化石能源,不需要大费精力,冒着污染环境的风险去开采,而且范围广、储量大、埋藏浅,甚至可以进行就地利用。究竟是什么“宝藏”拥有如此魅力?我国的开采状况如何?干热岩——新时代最具前景的清洁能源之一现在科技进步,人类能利用的能源资源类型越来越多了,从最原始的“烧煤”,到了如今的晒晒太阳、吹吹风就能发电,甚至是潮汐能、磁场,而这次的“宝藏”也不例外,涉及到了对地热的利用,它,就是干

   

2022年2月,在我国山东发现一座巨大的“新能源宝藏”,专家学者甚至评估其价值不逊色于挖到了一座大型金矿!原因就在于它不仅不同于传统的化石能源,不需要大费精力,冒着污染环境的风险去开采,而且范围广、储量大、埋藏浅,甚至可以进行就地利用。
究竟是什么“宝藏”拥有如此魅力?我国的开采状况如何?干热岩——新时代最具前景的清洁能源之一现在科技进步,人类能利用的能源资源类型越来越多了,从最原始的“烧煤”,到了如今的晒晒太阳、吹吹风就能发电,甚至是潮汐能、磁场,而这次的“宝藏”也不例外,涉及到了对地热的利用,它,就是干热岩。
干热岩是地热资源的一种,它是一种岩石,这种岩石埋藏在地下3000米深的地方,里面几乎不含水和蒸汽。
它的岩石内部存在着巨大的热能,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
一般的干热岩有黑云母片麻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而且上部覆盖有沉积岩等隔热层。
它们基本上都是由于变质岩或岩浆岩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而形成的,里面有可能还含有铀、 钍、钾等放射性元素。
干热岩如何作为能源利用?温度大概介于200~400°C的,直接用来发电人们通过人工压裂的方法在干热岩岩层中制造缝隙,再将高压水通过注水井注入到干热岩内部,这些水会吸收干热岩内部的热量,从而形成高温流体 (水、汽),把它们抽取到地面上来,这些蕴含巨大热量的高温流体便可以用于发电了。
发电之后这些流体会冷凝,人们可以再次通过注水井注入地下,再一次吸取干热岩热量。
如此循环反复,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封闭式循环系统,绿色环保,不会产生任何污染。
这个过程听起来似乎相当麻烦,那它的发电量怎么样呢?值不值得这样折腾?首先确认一个前提:不是所有的干热岩都能用来发电的。
而我国用于发电的干热岩储量大约在6.3×106 EJ,就算按 2%的可开采储量计算, 也将获得126000 EJ 的热能,相当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300倍,怎么样,这下服了吧!而且,干热岩发电不像火力发电那样,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也不像水力发电那样因水坝的修建而破坏局部,乃至整个河流的生态系统,甚至导致环境地质灾害,它几乎完全摆脱了外界的干扰,具有普遍适用性、绿色 环保、运行成本低、安全可靠等优点。
工业用途及民间用途而工业上一般把150 ~ 200℃ 用于双循环发电,制冷,工业干燥,工业热加工可等用途。
150°C以下,可以用于民用采暖、养殖业、医疗业甚至还可用于洗浴中心供暖。
90°C以下,可以用于民间的房间供暖,比如常年的温室种植、水产养殖恒温等。
另外,我国科学家还有一个全新的想法,就是利用刚才咱们说的干热岩加温后高温流体,用来加热开采出来原油油层,从而增加油层中稠油的流动能力,提高原油的采收率、降 低开采成本。
可观的发展前景我国的干热岩储量大。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在2012年的储量估算,给出的结果是:中国大陆3~10千米深处的干热岩资源,相当于860万亿吨标准煤,按2%的可开采资源量计算,相当于当时中国能源消耗总量的5200倍!而干热岩资源相比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而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不会造成环境破坏及污染,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高效低碳清洁能源之一。
而与风能、生物能、太阳能这些可再生能源相比,也有着以下优势:首先就是稳定,风能和太阳能很容易受到季节、昼夜温差变化以及刮风下雨等天气变化的影响,而干热岩深埋在地下,根本不会因为这些因素造成破坏。
其次,它的综合利用率可比风能、生物能、太阳能高得多,可以在发电、取暖、养殖等多个领域加以综合利用。
由此可见,干热岩具有储量巨大、分布 广泛并且可利用时间长等特点,地热能尤其是干热岩势必成为未来能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干热岩会不会抽干地热,导致环境破坏?有人担心如此反复循环利用干热岩,会不会把地热资源都抽干了啊?其实这完全是杞人忧天。
地热能是从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熔岩,足以引发火山爆发和地震的能量。
它主要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