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光大证券)1、 光伏:海外需求强劲,预计国内需求 Q4 大增2022 年上半年,美国加息、国内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大盘整体表现欠佳。
而光伏行业作为成长股代表,估值持续受到压制。
但在印度(Q1)、欧洲(Q2) 以及国内分布式需求拉动下,需求端表现不弱,推动硅料价格持续上行。
俄乌战争后,欧洲地区加快能源独立进程,政策方面不断加码,终端需求表现强 劲,对板块形成支撑。
而美国自 3 月底开始的东南亚光伏反规避调查,则对市场 情绪形成一定扰动。
1.1、 海外光伏需求强劲,硅料价格有望Q4 开始下行 2022-2023 年光伏行业装机高增确定性强。
中国光伏业协会此前预测 2022 年全 球光伏装机约 220GW,也成为了资本市场的一致性预期。
但由于俄乌局势、硅 料价格难以判断,我们认为,地缘政治以及全球能源价格上涨等原因将有效支撑 2022 年光伏装机高增,2022 年 Q4 硅料价格预计开始进入下行周期,将对 2023 年光伏行业装机提供强有力支撑。
2022Q1 中国对欧洲光伏出口高增达 16.7GW。
欧洲在 2022 年一季度向中国进口 16.7GW 光伏组件,同比增长 145%。
在 2021 年底发布的欧盟光伏市场展望中,预计 2022 年欧盟 27 国新增光伏装机 33.6GW(中性情形),但在 REPowerEU 计划中,为了减少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 欧盟 2022 年的光伏装机目标提升至 58GW。
SolarPower Europe 2022 认为考 虑到组件供应、项目开发许可、安装人员等限制,2022 年欧盟 39.7GW 的光伏 装机是相对合理的预测结果。
同时,考虑美国市场对中国加征关税政策松动等因 素,即便硅料价格处于相对高位情况下,海外市场光伏需求仍较为强劲。
2022 年 Q4 硅料价格预计将进入下行通道,带动组件价格下降提振光伏需求。
2022 年开始硅料产能持续落地,但 2022H1 硅料价格依然维持较高价格,核心 原因还是在于需求旺盛。
2022 年 Q3-Q4 更多的硅料产能将开始释放,我们认为 硅料价格将进入下行通道。
需要指出的是,表中 2023 年统计的产能更多的是规 划产能,是基于硅料高价格、高盈利的情况下,各厂家激进规划的结果。
但真实 落地的产能会随硅料价格下跌而逐步减少,最终形成动态平衡。
未来一段时间硅 料环节大概率不会像 2021-2022 年这样紧,价格也会回归到合理区间;同时颗 粒硅降本,N 型硅料提质,各自产品都会有一定市场。
当前因硅料价格较高导致项目推进进度略低于预期,我们认为,一方面稳增长政 策下,投资商会略接受低盈利而推进一部分项目,另一方面,距硅料价格下行期 限并不遥远,一旦形成趋势后,国内光伏市场需求弹性较大、建设进度也会加快。
因此,2022 年全球实现 230-240GW 的光伏装机确定性较强,即 30%以上的同 比增速。
硅料价格下跌将带动产业链利润重新分配,最终将带动组件价格下跌,提高经济 性,提振 2023 年光伏需求,我们认为,如果 2022 年实现了 230GW 的全球光 伏装机,2023 年大概率也将达到 280-290GW 乐观预测装机,同比增速约 25%。
1.2、 电池技术引领提效、降本,产业链利润有望重塑此前,光伏产业链中,硅料环节扩产周期较长,硅片环节技术壁垒较高,这两个 环节享受了较长时间的超额收益,而电池环节、组件环节因为同质化以及扩产周 期短导致享受超额收益时间较短。
当前,硅料较多产能将释放,硅片技术仍存壁 垒但较之前已削弱,组件公司需要寻求一体化或拓展分布式及海外市场高溢价渠道。
电池环节作为技术提效的重要方向,有望实现突破,成为光伏下一阶段降本 的核心。
PERC 电池目前最为成熟,设备投资约 1.5 亿元/GW 为最低,非硅成本约 0.17-0.18 元/W,虽然效率有极限,但其他电池工艺若想对 PERC 形成替代,需 要至少在效率、非硅成本、设备投资这三个指标有所突破。
(1)TOPCon 工艺可在 PERC 旧有设备进行改造,追加投资约 6000 万元/GW; 新建产线则约 2-2.5 亿元/GW,目前非硅成本依然要比 PERC 高 0.04-0.1 元/W, 在效率上目前可以提升约 1%,如果按照 0.04 元/W-0.16 元/W 溢价销售,亦可 实现一定超额收益。
TOPCon 银浆耗费量 120mg/片、设备及耗材、生产节拍等 均可提升降本,使 TOPCon 非硅成本逐步接近 PERC。
所以,产业内当前 TOPCon 扩产较为激进,在 2022 年有望实现突破。
(2)隆基绿能拟推出 HPBC 技术路线,该路线可以更好地利用 p 型硅片的技术 优势,效率比 PERC 也可高出 1%,成本与 PERC 持平,在应用场景方面,由于 其为背面金属化,更适用于分布式,当前需要关注良率和产能落地情况。
(3)HJT 目前设备投资依然较高,非硅成本也高出 PERC 约 0.2 元/W,HJT 的 降本路线: 1)设备投资继续国产化降低至 3 亿/GW 以下; 2)银浆载量降低 至 100mg/片以下; 3)ITO 降本或采用新的复合膜等; 4)产业配套更为成熟; 5)HJT 的优势是硅片更易薄片化,在硅料价格较高时更具优势。
在光伏电池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原材料的品质要求,电池、组件设备的更新、 替代,以及辅材的配套,都会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我们将此梳理在表中。
未来电 池环节的技术格局将不再是单一 PERC 技术,而是多种技术并行,实现效率提升, 适配更广泛需求的市场。
我们对硅料价格回落后,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单位净利进行模拟,需要指出的是, 电池环节的技术进步如果可以很好地推动光伏产业提质降本,并形成一定壁垒, 同时扩产到产能过剩时间窗口期长,那么电池环节相对其他环节获得超额收益的 时间就会增加;但以下因素依然可能成为测算的重要扰动因素,因此模拟结果也 仅作为参考。
(1)上游因素:硅料价格下降节奏以及各企业库存周期影响;影响利润在光伏 产业链分配传导时间; (2)下游因素:电价及储能政策、国内外市场差异、电站与分布式差异,对中 游和下游产业链利润分配产生影响; (3)中游因素:石英矿短缺导致硅片产能利用率的分化、电池技术进步及产能 释放节奏,会影响超额收益持续时间; (4)市场因素:需求增长低于预期,同时行业过热、产能过剩明显会压低光伏 整体行业盈利。
2、 风电:大兆瓦推进,海风 23 年景气度高2022 年风机招标价格持续下探,叠加钢价高位运行,导致行业盈利承压。
一季 度受疫情、机型换代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风电行业排产低于预期,导致交付周期 较短的零部件环节普遍出现业绩下滑。
4 月中旬后,上游大宗商品松动,铁矿石、螺纹钢价格持续下调,风机产业链成 本压力得到边际缓解。
同时,多家整机厂推出新机型,叶片长度不断打破新纪录, 标志着风机大型化取得阶段性成果。
行业估值具备一定吸引力的前提下,行情转 暖。
2.1、 招标数据超预期,整机厂商话语权提升2020 年底《风能北京宣言》提出保证“十四五”期间风电年均新增装机 50GW 以上,GWEC(国际风能协会)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 54GW, 大基地、企业“十四五”规划、度电成本降低等三因素保证新增装机规模稳健增 长。
2022Q1 风电招标量超预期,预计全年招标量有望实现 70GW。
2022Q1 国内风电 招标量约为 24.7GW,同比增加 74%,海上风电 2021Q4-2022Q1 招标量约为 5.4GW,我们预计 2022 年全年风电招标量为 70GW 以上;装机量有望达到 60GW,陆上风电约 50GW,海上风电约 8GW。
风电今年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 于风电机组大型化快速降本以及光伏组件价格较高反衬风电更好的经济性,直接 原因在于风光大基地政策带动。
我们认为,风电与光伏的比价优势在 2023 年可 能随着硅料价格的下降而削弱,但不影响整体行业的景气性。
平价后向整机商头部集中但竞争加剧,海风仍有一定技术和过往业绩壁垒。
2020 年陆风抢装,零部件厂商供需更紧导致整机商的盈利受损较为严重,这种趋势在 2021 开始已经发生变化。
一方面,整机龙头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智能龙 头地位稳固,二线厂商如三一重能、中车风电进入虽然加剧了竞争,但 TOP10 整机厂未发生变化,且 CR10 集中度持续提升,而 CR3 集中度从 2019 年的 63% 下降至 2021 年的 47%。
最终共同推动了整体行业降本,经济性提高,单年装机 量也实现了较高水平。
项目招标中的议价能力同样会影响公司盈利,陆风平价对整机厂降本压力较大, 陆风机组大型化已经达到较好水平,叠加竞争激烈导致整机全产业链均有较大降 本压力。
整机商更倾向于获取海上风电项目以实现高收益,同时快速推动海风机 组大型化实现技术降本。
此外,零部件厂商随产能逐步释放,竞争加剧盈利下滑, 反而需要整机厂商更多的扶持与带动,整机厂商的议价能力相对提升,订单量与 成本成为零部件厂商业绩驱动的核心因素。
独立或部分独立招标的海缆、塔筒、 桩基等业务受下游议价压力影响相对较小,盈利能力得以维持。
整体上来说,海 风在实现平价过程中,增速快、壁垒相对高、竞争压力小,产业链企业业务“含 海量”较高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好。
2.2、 机组大型化提速,海上风电平价可期5 月 5 日,三一重能首支 FB99067 型风电叶片在湖南韶山正式下线,该叶片长 99 米,是目前国内已下线的最长的陆上风电叶片(截至当日)。
5 月 7 日,运 达股份与中复连众举行 YD110 海上叶片下线仪式,该叶片长 110 米,匹配运达 股份最新发布的 8-10MW 海上风电机组平台,由运达股份自主研发,是目前国 内首支成功下线的最长风电叶片(截至当日)。
机组大型化的快速迭代,主机厂商从机组整体性能出发,往往联合叶片厂商,或 独立进行叶片设计。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随着主机厂商对叶片设计、制造的逐步 深入,其对上游叶片厂商及全产业链的话语权逐步增强。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