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全球第一大海上风电机组(首个大容量海上风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03   来源:风电叶片   作者:风电叶片   浏览次数:152
核心提示:东海大桥,坐落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它连接着上海和近40公里外的洋山港。在这座笔直的大桥两侧,是我国目前投入商业运营的、最大规模的风电工程。驾车行驶在桥面上,可以看到一座座“拔海而起”的巨大白色风车,叶片随着海风的强弱转动。它们中的每一座,都有40余层楼的高度,仅叶片直径就有120余米,这些就是SL5000风力发电机,仅一台就能创造4亿元的收益。一座座白色的“风车”,整齐地矗立在在东海大桥的两侧,像一片白色的森林,护卫着珠三角的用电安全。从研发、生产到装机,SL5000风力机组均由我国自主完成。毫无疑问,放诸

   

东海大桥,坐落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它连接着上海和近40公里外的洋山港。
在这座笔直的大桥两侧,是我国目前投入商业运营的、最大规模的风电工程。
驾车行驶在桥面上,可以看到一座座“拔海而起”的巨大白色风车,叶片随着海风的强弱转动。
它们中的每一座,都有40余层楼的高度,仅叶片直径就有120余米,这些就是SL5000风力发电机,仅一台就能创造4亿元的收益。
一座座白色的“风车”,整齐地矗立在在东海大桥的两侧,像一片白色的森林,护卫着珠三角的用电安全。
从研发、生产到装机,SL5000风力机组均由我国自主完成。
毫无疑问,放诸世界这也是首屈一指的工程奇观。
但辉煌的背后,往往承载着艰辛。
SL5000从研发到投产,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它的运营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意义呢?史无前例的工程挑战,“白色森林”的诞生2011年8月2日,杭州湾的海面上,蔓延着不同寻常的气息。
海面上,矗立着两座“钢铁巨兽”,保持着待命的姿势。
一座俯卧在近海处,它是我国最大的海上双臂式起吊船——风范号。
另一座候在38海里外的洋山岛边,它是我国最大的自行式履带吊车——据说它的价值等同于一架波音737,它引擎全开可以带来9000匹马力,将8000辆轿车一次性送上40米的高度上。
这两个大家伙,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在这里?因为它们即将面临一个史无前例的装载任务,放眼世界,或许也只有这两个大家伙能够完成这项任务。
而这项任务的主角就是SL5000。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SL”为其研发公司华锐的英文缩写,“5000”则是指单机容量为5000千瓦。
之所以能够有这样大的单机容量,与其可谓庞然的“身材”有关——SL5000,高度100余米,重量更是达到惊人的450吨。
装机过程中,光是机组重量本身就够装机人员“喝一壶”了,然而大家遇到的问题还不仅只来于此。
杭州湾地处西太平洋,一年中有数月都会受到季风影响。
当时,9号台风“梅花”,正在不远处虎视眈眈。
巨型叶片、巨型机舱,在吊车和吊船地协作下就位,成年人手臂粗细的108颗螺丝严丝合缝地对接,赶在台风到来前,施工的工匠们做好了海面固定,2011年9月6日,第一座SL5000机组完成。
此时,参与到这项工程的每一位匠人不由欢呼雀跃。
东海大桥风电场,分一二两期,分布在大桥两侧。
总投资40亿元,总装机容量20万千瓦。
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风电场。
每年由它产生5亿度电,通过海底电缆输送至上海,每年节约的标煤至少24万吨。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提法下,东海大桥风电场,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什么我国要着重发展风电。
为什么要发展风电?130多年前,人类发现了交流电,因其强大的能量,一开始我们对之避如蛇蝎。
随着工业水平的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交流电对我们的意义。
由此,人类社会逐步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用到了交流电。
于此同时,我们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发电。
众所周知,燃烧矿物能源是最高效、最便利的电力获取方式。
然而,矿藏资源不可再生,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诸如厄尔尼诺现象频发、南极冰川融化、海岸线上涨等。
而风电,几乎是一种完全不会给环境造成负担的电力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