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跟大金出口到欧洲产品不一样,我们量大,是陆工,我们2/3的出口量是找不到 同类型的产品的,找不到同类型的就不能算出来,执行是一起执行的。
我们海工产品直接在德国生产,我们是维斯塔斯的第二供应商,占10-20%,一供 接近50%,维斯塔斯非常希望我们成为他的第一供应商,但是要求就近建厂,我 们当时做不到。
德国工厂不是塔筒厂,是海工基地,3000万欧买回来的,主要是做海工的,就是焊 接铸造的,不是铸造,理解为钢铁结构件。
天顺05年开始塔筒只做海外,这两年海外份额一直在下降,到20%,贸易壁垒越 来越高,客户希望就近配套,我们基本上保持在20%左右的份额,我们非常重视 海外,所以在德国建厂,为海上风电配套的。
前一个厂家投了2亿欧元,因为投的 太早了破产了,资金链断了,我们3000万买回来,捡了大便宜,海风明年才开始起 来。
为什么欧洲海风明年发展,欧洲不是往陆上也不是往光伏,欧洲的海风资源是最 好的,欧盟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海风所有配套的政府投资进度太慢了,到明年 基本上建完了。
政策进度太慢了,需要更多的网络和配套设施,后面要加速。
欧洲公海资源,远海成本太高,目前以近海为主,远海技术上没问题,主要是成 本,近海还有很多资源没开完,海风基本已经平价了,欧洲海风比中国发展好很 多。
未来十年的海上需求,欧洲各个国家未来十年的政策已经公开。
欧洲产能: 30万吨1-2年建好,最多60万吨。
1Gw海风装20-30万吨,按15MW计算。
欧 洲产业链非常理性,国外塔筒海工对资本吸引力不大,美国还没有工厂,没有其 他厂商在投,第一资金需求大,第二附加值不高。
欧洲价格: 1.8-2万/吨,筒出口也就是8千多,欧洲到美国到也就是1万多。
德国工厂再投3000万欧元,总共6000万欧元。
30万吨45个亿收入,回报率很 高,国外没那么便宜。
前面的厂投了2个亿,只是我们投了3000万。
10万吨塔筒 厂就是7000万-1个亿投资规模, 1年回本,每吨净利润800-1000,德国2022年 底-2023年初出货。
某公司在韩国建厂也是30万吨, 2亿英镑。
国内投资回报: 50万吨产能7000-1个亿利润,1年回。
我们再扩30万吨,不用再投很多钱,就说买点设备, 60万吨也 6+万ѣ, 全部满 的i, 3000+6000=9000万欧就可以到60万吨。
二期投产不会那么快,不会盲目扩产。
2023年后欧洲和中国海风会真正上量,未来5-10年,20%的复合增速。
国内海上风电,明年偏保守的预期,海风成本太高,今年海上抢装后,明年的会比较保 守, 2023年初投产江苏的基地,我们对明年的需求不太乐观。
并且江苏工厂也希 望用到欧洲最新的技术,在海工降本环节有利。
欧洲最新技术,降本,降低用 量,按斤卖的,用最少的量,降低多少都是性价比,塔筒门槛不高,赚的加工 费,在材料方面减少的都是利润。
降低重量卖的话,会有利于拓展客户,因为成 本低了。
射阳基地海上资源非常好,港口是我们自己的,海工基地必须要有自己的港口。
国内产能:今年70万吨出货,基本是陆风,有15万吨的出口。
两个厂年底投产,明年 90万吨,今年下半年再开始建设两个塔筒厂,2022年底120万吨+2个海工基地总 共180万吨。
德国30万吨(2023年了, 2022年底才投产)。
出货:明年90万吨,今 年70万吨,后年120-150万吨。
今年产品价格下降也就是一季度, 6月份塔筒招标价已经1万了,全年也不一定下 降。
去年上半年8400,今年上半年8000,下半年涨上来。
上半年涨价,毛利率也 还好,二季度钢价长的太快,我们毛利率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7月份交付,5月份买 钢材,生产一个月就够了,所以4月份的钢价跟1月份差距很大的话,就会对毛利 率有影响。
行业是很占现金流,钢要预付,占7-8个月的资金,投资的话投一个亿一年就回本了, 但是运营资金比较难。
不太会国原材料,随着钢价波动去定价,顺其自然吧。
跟 客户签单,每单都会按当月招标价这样的。
谈加工费, 800-1000左右的单吨净。
二季度780-800, -度1000,欧洲1000多一点,三季度不会比二季度差,塔筒最好的 就是能涨价,三四季度满产,二季度少交货一点,下半年交货量压力大,下半年产能 只有35万吨,订单45万吨都有人订货要交付的(不需要拿去卖) ,上半年25万吨出 货,总共70万吨含出口。
谈了价格就不会再变化,签单的作用就是定价。
运费海上只付到太仓,没啥大影响。
在三北扩产最积极的就我们,有效产能不多的。
我们在三北产能是最多的,我们现 在30万吨在太仓(华东华中和出口) , 40万吨都在三北。
在三北地区的产能没有能 跟我们比的,我们市占率极大提升。
新疆的电发完送不出来,新疆是最好的地方,特 高压还没发展出来,消纳问题,我们很看好新疆,可能在新疆和甘肃交界的地方考虑 一下。
大金在天门10万吨,天能在新疆5万吨,大金100万吨产能上半年出货还不如天顺。
18年新开始的叶片,今年1000,明年年底2000。
风机大型化:降本,量起来。
实现碳中和就是看谁成本低。
IMW以前11-12万 吨,现在9万吨左右。
2MW到4MW机主就减掉—半了,原来40套机主,现在 25套机主。
但是塔筒减少的量最少,海上塔筒基本不会少,还有水下。
塔筒提前半年招标,主机提前一年,明年装机量就看今年招标就行。
我们下半年出 货量就是对应的今年,现在在手订单100万吨,其中60万吨都是明年。
塔筒今年的 就今年上半年招标,主机去年招标。
前四家份额,去年出货我们60,大金50,泰胜40,就算四家一起200万吨, 50GW需求 450万吨,还有出口的,前四家就算30%。
小产能会被淘汰,没有成本、技术质量和 采购供应优势,我们原材料比市价便宜300-400。
原材料采购便宜300-400,加上 规模,算下来比小厂多了800-1000的优势 抢装完倒塔的,不是我们。
三北小产能很难接单,没啥利润了,去年抢装后还是赚了 不少钱的,以前接单单吨净利1000, 现在800,我们有点压价,想出清小厂。
上半年 订单三北市占率大大提升。
钢铁厂不太会进入这个行业,因为他们利润更高。
欧洲:维斯塔斯找我们, 因为我们算上运费都比他f便宜,其次产能不够,只能找中国 进口, 欧洲很少扩产, 欧洲钢铁企业有些做的,韩国CS在欧洲扩的,欧洲不会一 窝蜂扩产的。
电站对民营企业资产太重了,以出售为主,不再自持。
1.自持电站对民营企业融资 成本太高,资产太高了。
2.未来电站:标准产品化,为央企服务,电站可以交给你,但是 要优先采购我们的零部件,塔筒和叶片,电站后运营这块也要切入。
自持电站:中 报860MW,今年会有两个分布式的并网,年底900MW。
电价没涨,我们在河南、内蒙、新疆、山东都有,绿电交易等碳交易进一步落地。
绿色电力,我们还没有交易资格,绿电交易只供电,就是点对点,我们认为未来的电 价是走高的。
明阳智能:搞电站再卖出去,赚1w2块钱的利润,民企缺钱,高杆杠的资金游戏,就 做开发商,开发完卖给别人就完了。
拿地、融资、盖电站,盖好卖掉,利润很高, 6 元/w的建造成本,利润2元/w,未来10年的收入一年就变现了,能拿到资源就很能 赚钱。
我们民企融资成本基准利率上浮15个点。
生态红线现在没有问题。
23-25年光伏成本会低于风电,是基于风电躺平不动了,现在风电也在降本,欧洲 陆上主机到6MW了,还有降本空间。
双碳背景下,光伏+风电一起发展,互补的。
美国和欧洲都有分布式风电 积极性不高:能源局的事情,地方政府没有积极性,现在是十四五的配套政策。
风 电投资门槛高,几千万一个了,光伏几万块。
集中式风电比分布式光伏收益率高,以 前都干集中式风电。
分散式风电收益率8-10%,也不是没地方装,审批环节麻烦一 点,运输问题和调峰问题。
光伏白天发太多,晚上缺电了,风电光伏的分散式都 需要储能配套。
风电周期性越来越弱了,风电价格很低,甚至还有下降的空间,这个水平下风电 站收益率很高了。
现在风电逻辑:1∙已经没有补贴了,不用再跟着补贴装或不装。
2.价格很低了,短期不会再下一个台阶,收益率又很高,风电站10-15%。
从核 准到建造10-18个月,周期稍微长一点。
分散式的也需要测风。
风电机械产品,最多的降本在主机,功率、效率的,也包括运输和吊装。
十三五,风电 是国企为主,降本速度不快,技术进步也不快,一直挺赚钱的,没啥压力。
光伏 竞争激烈,所以进步快。
主机还是有技术门槛的,欧美技术还是更好,生命周期 稳定性等方面质量都要保障。
光伏可以出口,风电出口难,国产主机性价比好,性能还是跟海外有差距,人家一直在 进步,西门子歌美飒、GE、维斯塔斯实力太强了,短期难以撼动。
海外主机厂更关 注性能品质,风电零部件占的少,运维也有问题。
海外出口的话,主机很难。
但是 一带一路已经出去了,并且也有主机厂往欧洲去卖了。
降本没有被钢材涨价对冲掉,明年主机价格比今年涨不了多少。
4MW主机算上主机和塔筒就400多吨,钢价涨1000,也就涨了40万,一台4MW主 机招标价2400万。
2MW近300吨,i少重量30%,t筒2MW原来10万吨,现在9万。
钢价不会降了,产能不够,主机洗牌,零部件不太会洗牌,倒塔对开发商压力 大。
900Mw,5个亿利润。
去年新并网180MW,原本600多,总680MW,4个亿利 润。
叶片没有降价,供货远景,远景一直压供应商,今年叶片1000多套出货, 3以上, 1w 五分利润, 180万套, 10%的净利润。
今年开始给运达供货叶片,18年来一直只 有一个客户,还有几家客户在认证,接下来几条线都是运达在扩产。
叶片18-20万一套(利润) , 10%净利润。
明年出货:可能1200-1500,以四季度定的为准。
碳纤 维太贵了,是10倍的玻纤价格,玻纤性能也在提升,不是100米以上必须用碳纤维。
海外用碳纤维的只有维斯塔斯,维斯塔斯也在考虑用回玻纤,碳纤维太贵了。
我们海工基地明年底才投产,远景是法律渊源,股权结构上不了,有可能分拆,远 景肯定是想上市的。
客户付款条件上差别:现在做的客户基本上差不多,付款周期差不多,不给远景供 塔筒了,压供应商太狠了。
客户都是头部的。
其他厂商能在三北跟我们竞争只能是大幅度降价,我们已经三北有产能和签好订 单了,没有塔筒在。
我们不只有产能,还有资源,十四五大基地的规划今年四月 份就出来了,也没有其他人投产。
泰胜没有接班人,卖掉了,泰胜当务之急是定增,国资股权增加,不会淘汰。
天能去 投资电站去了,就我们跟大金在坚持这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