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悦在天山脚下的达坂城风电场,一排排高大的白色风机矗立在戈壁荒漠上,巨大的叶片迎风飞旋。
风电场中央监控室里,技术人员紧盯大屏幕,轻点鼠标,监控着风机发电功率、运行状态等。
“达坂城成百上千台风机,都是由我们团队开发的主控软件来保障运行。
不仅这里,在全球还有几万台风机也是。
”4月3日,黄晓芳一脸自豪地说。
黄晓芳是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控制工程与保护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是金风科技实现风机核心控制系统软件开发国产化及产业化的重要科研人员之一。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控制工程与保护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黄晓芳在工作中。
记者 赵悦摄 “早期我国风机主控软件全部依赖进口。
现在,主控软件已经实现100%国产化。
这与我们金风科技一代代科技人员的努力密不可分。
”黄晓芳很是感慨。
风电行业在中国发展只有30多年。
金风科技作为最早进入这一领域的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学习乃至超越国外技术,近些年在风机装备制造和控制软件研发中不断创新突破,引领了风电行业前沿发展。
现在,公司研发的主控软件保障着世界各地数万台风电机组的稳定运行,为当地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绿色能源。
风机主控系统软件相当于人的大脑,保证着风机运行安全,重要的是赋予风机“大脑思维”,这样风机就有了“思考”和“自我行动”能力,可以感知风并且控制自身“骨骼肌肉”,如根据风向自动跟风转向,根据风力大小决定最优发电量等,从而最大程度地利用风场风资源,输出更多绿电。
黄晓芳说,这些年为了寻求技术突破,团队每年有半年时间在达坂城荒滩戈壁上工作,大家在冬季最寒冷的时候,在大风中爬风机塔筒。
在办公室的工作同样不轻松,调试机组经常连续24小时值守。
在艰苦环境和高强度技术实践中,黄晓芳带领团队创新推动主控软件模块化、参数化设计,反复推演试错提炼,开发出通用主控软件架构。
这一软件核心技术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一举打破靠国外引进的局面。
很快,团队又实现定桨失速型、直驱永磁型风机控制系统软件开发及国产化等。
而团队开发的大型系列化风电机组核心控制系统及批量产业化,更是满足了国内外陆上、海上等分散式、大型集中式风电场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技术需求。
“这两年,我们突破一项‘卡脖子’技术,破解了风电行业核心技术-主控系统PLC控制器国产化难题。
今年我们团队已完成全国产化测试及应用。
”黄晓芳的话语充满成就感。
随着我国加快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风电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为把握机遇、迎接新的挑战,金风科技拿出强大资源,支撑有想法、有拼劲的青年科技人员进行科技研发和创新。
“当引进的国外主控软件架构能力不足,无法支撑国内风机多配置及快速增量时,我们就采取软件工程化思路重构软件架构,开发出保证几万台风机运行的软件。
在公司鼓励下,我们引入汽车行业先进的基于模型的软件开发技术,结合工程具体需求,创新建成多系统跨平台软件集成、多学科仿真实验室,打造出自动化软件测试工具链,大幅提高了软件质量及开发效率。
”黄晓芳带领着团队正加快开展风电软件核心技术研发。
让黄晓芳兴奋的是,如今在让风机更加智慧的技术领域,科技手段愈加丰富。
边缘计算、协同控制、激光雷达、机器视觉、大数据分析……很多手段都能运用。
今后,他们也许会像对汽车一样,给风机安装激光雷达,让它提前感知风的变化,还能通过图像识别技术,预判“自己”的大部件是否处在亚健康状态。
“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我们团队要赋予风机更多‘大脑思维’,让风机更加智慧,更从容地应对复杂多变的运行工作环境。
”黄晓芳说,这十几年,她和团队在科研创新路上不断成长,越战越勇,每一次痛苦的技术破茧之后,所创造的价值都超出了预期。
秉承着金风科技 “为人类奉献蓝天白云,为未来留下更多资源”的使命,黄晓芳已把风电当成了毕生追求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