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企业动态 » 正文

《能源资本论》连载——能源资本的哲学思辨(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1-05   来源:能源杂志   作者:风力发电   浏览次数:339
核心提示:《能源资本论》连载——能源资本的哲学思辨(三)
《能源资本论》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发行,此书是一部原创性的经济学著作。书中一些理论创新成果,对关注经济发展和能源问题的研究者、企业家、政策制定者以及普通读者都具有参考价值。



全球能源结构的现状


:既然不存在什么“终极能源”,那么就要重新认识各种能源形态的优劣、现状与未来。目前突出的能源形态,除了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三大“精英能源”之外,还有核、氢、生物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等。


:煤、石油、天然气这三大“精英能源”的主要特点是:利用技术成熟稳定,利用范围广泛,人类对它们比较熟悉了;最大的问题是不可再生,用一吨少一吨。以石油为例,尽管每年的探明储量都在增加,那是因为它本来就在那里,只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勘探力度的加大而发现了它,并不是石油又生成了。


:化石能源用一吨少一吨的结论,不可能轻易被推翻。虽然物质不灭,就是化石能源并没有消失,只是转化为二氧化碳等形式了,但是,热力学定律告诉我们,这种转化是不可逆的,二氧化碳不会再转化为碳氢化合物而重新变成石油等化石能源形态了。物质不灭是一个自然法则,形态转化具有方向性也是一个自然法则。水力也是一种能源,它的总量也是一定的。


:水力的总量有限,而且有潜在的重大生态后果。由于人类活动而促使了冰川的融化加快,形成的大江大河里的水最终与海水混合,一定是如李白的《将进酒》诗所写的那样“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虽然海里的淡水通过蒸发可以有一部分重新回到大气层,然后再变成雨雪返回地面,但总有一部分留在了海洋里。因此,地球上可供人类直接使用、尤其是直接用来发电的水,实际上也是在逐渐减少的。


:目前由于受到技术平台的限制,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能源形态受地域限制,开发成本较高。太阳能,技术上需要突破才能实现工业化生产,这涉及到材料等一系列的技术问题。生物质能倒是可再生,它是类似于庄稼那样“种植”出来的能源,但由于热质较低,加之受到土地面积、气候条件和技术平台的限制,其开发利用也是有限的。核电是当前解决能源供应问题和能源安全问题的唯一可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新能源。


:能源资源的禀赋不同,决定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只能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尤其是对于一些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更是不可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不必在一棵树上吊死。我相信,即使再过1亿年,地球上仍然还有煤炭,一些地区的人仍然会使用煤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种小麦的地方,吃馒头的次数肯定超过吃大米。能源也是这个道理,天然气丰富的地方总是会先用天然气点灯的。除非利用成熟的技术手段将遥远的电力进行长距离输送,否则,舍近求远的事情不会太多,而且也是不经济的。


:能源结构和布局如果不合理,就会产生许多能源浪费的现象。我们在前面说过,核电是当前解决能源供应问题和能源安全问题的唯一可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新能源。这个话有一个前提,就是除了人类已经熟悉的、正在大规模使用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三大“精英能源”。


:按照一般常理来说,物以稀为贵。核电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偏小,人们更应该珍惜它才对。但前几年在中国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核电站不能满负荷发电,致使宝贵的核燃料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1999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看到四川攀枝花市二滩水电站每年弃水约损失60亿千瓦时的电量,发出了这样的质问:“现在一边用煤发电,一边建好了水电站把水白白放掉,这种做法不可理解,世界上有哪个国家会这样做?”


:当时国务院调查组的结论是体制问题,表现形式就是一个能源结构与布局的失调、失序、失策问题,也就是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存在着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的弊病。风、光、水、核这类清洁能源同时被弃是系统性问题,需要对整个电力和能源的结构和布局进行系统优化。大量的弃风、弃光、弃水,造成了发电资产的过度闲置,降低了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也就是浪费了能源资本。


:撇开规划和体制的因素不谈,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这类问题,应当是合适的路径。比如,发展储能技术,是提高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必然选择。有数据表明,1个兆瓦时的储能电量可以提高2-3兆瓦时甚至更多的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才说,储能是能源资本的“银行”。为了充分发挥能源资本持续创造价值的属性,人类就要千方百计把储能这个“银行”的现有功能发挥好、利用好,并努力挖掘其更大的价值潜能。只有技术取得突破,才能做到这一点。在储能技术的研发进展方面,人类已经看到了曙光。


能源资本的三类平衡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能源供需的平衡。能源结构布局是能源供需平衡的前提,如果结构布局合理,供需平衡就容易实现,否则,就会导致严重的供需不平衡。这种后果,不仅是对宝贵的能源资源的浪费,而且对区域经济增长造成极大的制约。


:能源资本的供需平衡也是分类的,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总量平衡、区域平衡和持续平衡。总量平衡,是指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在价值量上的均衡和适应。这种平衡,是体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平衡。空间平衡就是区域平衡,时间平衡就是持续平衡。这三类平衡具有逻辑上的内在关联性,区域平衡与持续平衡的综合结果,导致了总量平衡。


区域平衡的理论基础,就是各类区域均衡发展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这3个要素的投入状况,而各个要素的报酬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在自由市场竞争机制下,生产要素为实现其最高边际报酬率而流动,将导致区域发展的均衡。要素的自由流动,最后将导致各要素收益平均化,从而达到各地区经济平衡增长的结果。


:你将区域平衡和持续平衡看作是空间和时间上的平衡,点出了问题的实质。持续平衡的理论基础,就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这个话题涉及的范围更广泛,也更复杂。由代表空间的区域平衡和代表时间的持续平衡所构成的总量平衡,其核心是价值量的平衡。这个价值量,正是能源资本的本质属性所表征的抽象物理量,即能量。能源资本的总量平衡,要求能源结构与布局的合理,否则,这种总量平衡就有可能掩盖着空间(区域)和时间(持续)上实际存在着的不平衡,进而影响到经济结构中的各种平衡、尤其是总量的平衡。


反过来也是如此,就是区域平衡与持续平衡都受到总量平衡的制约。没有总量的平衡,就谈不上区域平衡与持续平衡。常识也告诉我们,包括能源资本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绝对平衡是偶然的,总量平衡只能是相对的、动态的平衡。


:说起动态,这是一个最浅显、也是最深奥的哲学命题。宇宙万物都是动态的,太阳、月亮、山脉、河川,都在动。即使包括生命的死亡,其实也不是死亡,仍是一个动态。从物理、生理、思维等各个层面和角度看,没有完全的静态。静态也只是一种缓慢的动态。万物都是在静态中生长,静态是生命功能的一种状态。由静态的平衡再到动态的平衡,只是运动状态的转化。物理的世界是没有静的,一切都是动的。人类消耗能源,就是一种动态。这种动态不能无节制,必须要有一个相对的时空平衡。


:能源资本的总量平衡,也意味着能源资产转化为资本的综合成本会比较低。这是因为,由资源或资产转化为资本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有各类能源形态,也就是能量的载体,而且获取这些形态的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投入相对低,市场环境相对适合。舍近求远,各种成本肯定就高了,进而导致能源资本的转化与利用效率低。


:除了转化成本之外,能源资本的三种平衡,还体现出一种能源资本的民主化趋向。少数人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而多数人只有少量的能源可供消费,这就不是平衡,而是社会生活中的严重失衡。社会财富如果只被少数人所享用,那就不是平衡,也是失衡。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财富的分配不公使得“阶级固化”,就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的主要结论就是,富人的大部分收入并非来源于他们的工作,而是来自他们已拥有的财产。


:皮凯蒂的研究表明,有一个强大的机制在交替性地推动着收入与财富的趋同与分化,这种分化的根本力量就是资本收益率高于经济增长率。如果资本收益率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显著高于经济增长率,那么财富分配差异化的风险就变得非常高。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那些劳动一生所积累的财富,继承财富在财富总量中将不可避免地占绝对主导地位,就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


贫富悬殊的加剧,还有可能诞生“超级人类”。2018年10月14日,英国《卫报》报道,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生前曾经做出大胆猜想,即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创造一种新的超人物种,甚至可以摧毁其余人类。他的文章被刊登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霍金认为,掌握社会资源的富人很快将有能力进行选择,他们会花钱推进研究并让自己的后代接受“改造”,改变基因构成,从而创造出具有更强记忆力、抗病性、智力以及寿命的“超人”。霍金指出,“(各国)可能会通过反对人类基因工程的法律,但人类无法抗拒改善自己特征的诱惑”,而一旦这样的“超人”被创造出来,人类社会将面临重大政治问题——“超人”将以更快的速度继续进化,而其他人类则无法与之抗衡,“他们‘被’死去或丧失社会存在意义”。


如果说社会贫富的分化,只是加剧了“阶级固化”,那么基因技术有可能被用来制造“阶级分化”。本来“固化”就很可怕了,再加上“分化”,简直是不让穷人活的节奏。今后,“鸡窝”里更是飞不出“金凤凰”了,哪里还有什么“民主化”。


:这种前景太可怕了,财富分配的问题太重要了。马克思的墓志铭上刻着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的一句话:“以前的哲学家们只是用各种理论来解释这个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千方百计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也属于改变世界。我们的讨论由能源资本的供需平衡,自然过渡到由能源资本结合劳动所创造的财富的分配问题了。财富如何分配,就意味着资本被什么人控制,这其中也包括能源资本。财富比收入更能决定社会经济阶层,更容易传承给下一代。能源资本的空间平衡与时间平衡的综合结果,导致了能源资本供需的总量平衡,但无法解决在这三类平衡的过程中由少数人控制大量能源资本的问题。


:这属于政治体制的问题了。在某种意义上说,控制了财富,就相当于控制了资本,反之亦然。但在能源资本领域,这个问题并非无解。事实上,许多政治和社会问题,也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解决的。比如,通过能源互联网这种技术,就可以解决能源资本被少数人控制的问题,也就是通过能源互联网技术有可能实现能源资本的三种平衡。


当然,技术手段的选择与运用,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政治意愿。任何时候都要想着解决穷人的问题,只有得到穷人的拥护,改革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正如秘鲁经济学家赫尔南多·索托所说的那样:“一个致力于改革的领导者,倘若能够使穷人同他站在一起,他至少已经成功了一半。”对于中国而言,任何政策的制定与出台,都要想着大多数人的利益。温家宝总理曾做过一道算术题:“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的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能源资本的供需平衡,就是要让大多数人能够享受到能源资本所创造的价值,从中得到利益。落实到人的平衡,才是最核心的平衡,也是最能见到效果的平衡。


能源互联网与移动能源


:能源互联网不仅有助于实现能源资本的三种平衡,而且有助于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此,中国政府有着充分的认识。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要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变革趋势,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解决气候变化等问题的“中国方案”。


: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最为紧迫的任务,能源事关可持续发展的全局。互联网的核心理念,就是“去中心化”,具体表现就是互联、开放、对等、共享,最终实现“人人开发能源、人人控制能源、人人享有能源、人人获益能源”,人人成为能源的主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源互联网可以实现能源资本开发、传输与利用的民主化,进而推进整个社会的民主化,至少可以促进民主意识,同时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扶贫事业。


:当人类进入了移动能源时代,对于能源资本的寡头垄断就会相对减少。移动能源的特点是散、小、快、廉,而且是依附在产权清晰的物品中。曾有专家预测,2020年全球移动能源市场规模将达到120GW,产值规模可能达到6.6万亿元。


:移动能源和传统能源的关系,就像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一样。至于如何实现移动能源,存在着许多种技术方案,其中一种就是薄膜发电技术,有人将薄膜发电理解为“人造叶绿素”,就是让人类像绿色植物一样直接利用阳光,薄膜电池像“纸”一样可弯曲、可折叠、可携带。


:解决未来能源资源和资产转化为资本的技术平台,需要类似于薄膜电池和能源互联网这样的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像你刚才所说的,在很多情况下技术可以解决许多政治和社会问题。比如,通过手机拍照与互联网,就可以对官员的行为进行适时的社会监督,进而有效地防止和惩治腐败。移动能源是能源利用方式的一场革命,今后还会出现许多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方面的突破。


:任何一种新技术,在刚开始出现时,总是会遭到错误的评估,而后经过实践证明,这种评估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这种事情在人类的政治、经济和技术发展史上屡见不鲜。1878年,当时美国最大的电信公司西联公司宣称:“电话作为通信手段,在使用时有太多的严重局限性。这种设备由于其特有的性质,因此对我们是没用的。”1895年,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开尔文爵士认为,比空气重的飞行机器要飞上天是不可能的。1927年,美国主要电影制片人华纳问道:“谁想听演员说话?”1977年,美国首批大型计算机公司之一的数字设备公司总裁肯恩·奥尔森认为:“每个人都想在家有一台计算机是毫无理由的。”当时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公司IBM决定不收购微软,因为它不值1亿美元的要价。1980年,全球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到2000年,美国的移动手机仅能达到90万部,而实际数量是1.09亿部。2000年以前,没有任何汽车公司认识到电动汽车的重要性,但他们现在正在加快批量生产电动汽车的步伐。这些评估被实践证明是不靠谱的,主要原因是思维僵化、目光狭隘,不理解人类的需求,严重低估了技术的市场动态。


: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正是基于这些历史事实,人类无法对未来技术创新做出靠谱的预测。即使提出一些有可能出现技术突破的领域,也难免挂一漏万,换句话说,只能够枚举而不可能穷举。即使枚举,中国也有一句话叫做“不胜枚举”,何况穷举了。我们能够做出的预测,就是所有的预测都会落后于实际的发展状况。核聚变的发电时间或许会是一个例外。


:预知未来在理论上只有一种方式,即对周遭环境中所有事物的速度、方位、能量等参数进行计算。但这对人类来说,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不要说以概率论为基础的量子物理层面了,就是以确定论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层面,也没有这个可能性。所谓的“拉普拉斯妖”,终究只能是一只“妖”。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们只能以恭敬的态度拭目以待。当然,我们从研究的角度来说,不会放弃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


 

——《能源资本论》是能源经济学领域中的一部新著,作者把目前世界范围内能源供应的两大主题——可持续与可支付——与自己的研究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概念。阐述了能源技术创新与其他技术创新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有助于人们更加充分地认识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

电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 郑健超


——从当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和未来走势看,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在中国与世界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中国专家必然要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奉献给世界。《能源资本论》一书展示了当代中国学者博学多才的开阔视野、通识中外的包容心境和长于思考的智者风范。

国际问题专家,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 于洪君


——此书改变了我们对能源本质属性的认识,从资本持续创造价值的根本属性来分析和研究能源,它必将带来一种颠覆性的结果,作者将能源互联网看作是能源资本流通方式的革命,这种观点显示了作者的睿智与远见。可以有把握地说,《能源资本论》将成为一部当代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金融专家,原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 宋海

——《能源资本论》一书,内容睿智详实,新思想、新观点像火花一样处处闪耀,给人以理论的醇厚与思想的芬芳。此书以巧妙的构思和简明的方法,拆除了劳动价值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之间的藩篱,将这两大理论的基本思想融为一体,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

能源与水文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 张东晓

——此书以独特的思想方式,找到了能源资本DNA结构的“遗传基因”,破译了能源资本持续创造价值的“遗传密码”;同时作者提出了能源资本双因子干涉理论,深刻阐述了能源资本与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关联性的内在机理,显示了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结构和精湛的思想方法。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郭万达



《能源资本论》作者简介


殷 雄,法国工商管理博士(DBA),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广核集团专职董事,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南方科技大学产业教授,《电力决策与舆情参考》特约专家,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在研究机构、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和国有大型企业任职,从事企业战略、企业管理和能源资本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已出版《经济学笔记》、《非常责任:一个挂职市长的思考》、《诸葛亮治军方略》、《诸葛亮治政方略》、《知与行:核电站大修管理思辨录》、《企业执行力》和《至乐斋诗抄》(三部)等专著,以及《武装未来》、《新干涉主义:冷战后美国军事力量的使用》和《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等译著共23部,发表论文30多篇。

谭建生,高级经济师,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广核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理事长。曾在国有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国有能源大型企业任职,长期致力于金融、能源、区域经济及法律研究,多次主持国家能源局、中国能源研究会课题研究。已出版《粤港澳大型基建设施策略研究》《深圳建设金融中心研究》等专著、合著12部,发表论文数十篇。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