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曹志刚也指出:“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国内风电发电占比全网发电量仅为6%。参照德国,其2019年风电的发电量占比已经超过24%。风电离成为主力能源仍然有一定的距离。风电成为主力能源,仍需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打造更经济、更便利、更易得的风电;二是在能源结构中构建一个稳固安全的能源综合体;三是从消费侧带头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针对上述三方面,曹志刚提出了相对应的三点思考:
首先,依靠科技创新为规模化和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通过不断地技术进步和产业协同,风电产品的价格已经从二十年前的每千瓦一万元降到现在三千多元。中国的风电整机企业也已经掌握风电设计的核心技术,能够自主研发适应不同环境的机型,将可利用的风能资源下探到4.8m/s左右,极大提高了风能开发潜力。
在平价时代,风电行业应进一步加强产业链的联合创新,跨界、跨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融合创新,解决风电关键零部件、芯片、软件等方面的卡脖子和短板技术问题,打造更具竞争力的风电。
其次,构建风光水火核储多能协调的稳固能源结构。以前,风电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在电力整体改革过程中的角色。在成为主力能源的过程中,风电应主动参与构建能源结构,担当重要的角色。
“30·60”目标的提出,大大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增长空间,尤其是风电和光伏。尽管风电与光伏在度电成本方面是竞争关系,但在能源结构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从欧洲和澳大利亚的经验来看,可再生能源发电在整体电力结构占比已经可以达到超过1/3的水平,并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在“十四五”期间,风电应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多种能源协调,共同发挥在能源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打开消费侧的绿色电力需求。中国曾向全球承诺,在2030年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0%的战略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可再生能源配额、绿色证书交易制度的切实落地,促进绿色电力消费,让更多的企业转型绿色用能。
围绕碳中和,风电行业应加强绿色供应链建设,在风机的全生命周期中实现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物流、绿色运营、绿色消费以及绿色回收,通过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
对于实现碳中和,曹志刚和大家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2020年,金风科技与意大利电力合作的一个国际项目中,经过瑞典环科院的精密测算,一台4兆瓦智能风机只要经过7个月以内的发电运行即可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也就是说,在国内风机20年的全生命周期中,只需要不到二十分之一的时间便可以实现碳中和。
演讲最后,曹志刚呼吁:“碳中和并非虚无缥缈、不可实现。希望风电行业上中下游的企业能够带头使用绿色能源,通过5年时间提前实现碳达峰,再通过5年时间提前实现碳中和,让风电行业给全社会做一个示范,更好的打开消费侧对绿能的极大需求。”
附:《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业落实“30·60”目标行动倡议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