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相关信息及内容来自官方媒体,对有关行业及企业的分析不作为投资建议,风险自负。截止今天,已经是第451篇原创文字了,文字数量 也超过70万字,写作带来的结果也大大超出我个人的初心,原来就想着闲暇之余发表一下个人的技术,市场和政策看法,现在看来还需要系统的进行下去,为此,接下来因为个人原因工作会有变化,所以我把我曾经在SY 的工作回忆也紧急做个了结,其实当初云南创业的工作也实际上基本接近尾声(当年的工作),考虑到接下来如此详细的回忆比较难写,今天就系统做个总结,也算是给广大球迷的一个交代。
在这里,要感谢广大粉丝-球迷们的捧场,无论写的好与不好,但都是我的真实想法和观点,如果对大家有帮助那我就觉得更加值了,如果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谅解和理解。2010年5月24日,晴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
这是我到SY 第三次组织并实施关于叶片项目下线仪式:
第一次:当时第一支SY自行研发(从模具到产品)叶片下线产品从设计到产品下线时间不到3个月
第二次:吉林四平市种羊场风电场13套叶片的交付,从人员到场改造租赁的临时产房到产品下线,不到一个月
第三次:云南李子箐风电场现场生产叶片,从土地平整到叶片下线(毛坯啊,还没后处理),历时2个月17天。也就是今天谈到的首支叶片下线,这里面历经的故事有很多,但是更多的个人的成长。
在今天看来,我们用最不科学和最不严谨的方式,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今天可能3-4个月都难以实现的目标,其实就是一个字:拼!结果是最好的证明!尽管现场简陋,我们的项目总包方中国电建昆明院,最终业主中国水电顾问集团的领导们还是如约而至,简单的见证了我们叶片的下线,同时也简单的为客户和总包方介绍了项目的实施过程,当然也得到了业主方的高度认可,可惜的是,当时SY总部单位高管领导的时间未能凑巧,没有一起分享我们当初的喜悦。
当日现场(没有彩球彩旗飞舞,因为当时集团董事长下令禁止活动如此张扬)
在当时总部的后续积极支持和客户及总包单位的持续支援下,后续叶片的工艺定型和生产逐步步入正轨,在5月份,当时总包单位的第一个机位最早也就完成了垫层的混凝土施工,从工程进度而言,叶片的生产大大提前了,为此得到了业主方和总包方的高度肯定。当然,现场他们也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建议和改进方案,改善现场作业环境,最大限度的满足生产工艺条件。在之后的差不多一个月时间,就是工艺评审改进及最终确定,不管怎么说,这是个螃蟹,我们先吃了。现在看来 ,第一个吃螃蟹的在市场拓展上绝大多数都获得了市场的红利。直到6月18日,完成一套叶片(3支)的毛坯生产,由于首支叶片生产工艺属于定型阶段,叶片的后处理也必须要进行重量和重心的平衡调节,以及后处理。6月19日,总部总经办和人力资源部两位美女领导代表吴总慰问项目部,当时我们项目部还是非常努力的,每天都是12-14个小时的工作时间。
顾部长6月20日下午2点考察机位进度(当时才开始浇筑混凝土)
山上的天气变化无常,6月20日领导到风机机位考察机位项目进度,山上仙雾缭绕,冻得他们瑟瑟发抖(照片为证。。。)。
直到7月初,生产工作基本进入正轨,我这时候已经也到云南工作整整4个月,总部考虑到生产工作基本正常,就换了其他同事到项目部接替我的工作,这也为我的叶片项目工作基本画了一个句号,自此之后我就再没有介入叶片的工作,后续我也转入到市场营销的工作领域。
到这里,我也完成了29篇的回忆录,文字预计在4万字左右,零零碎碎的,像记流水账一样,也算是球哥进入风电的第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文章。风电人的苦乐人生其实讲述的是我个人在SY主要是叶片相关工作的一段经历,也是我风电新能源经历的开始,在这里我也很有感受:一个人无论有多高的技术水平,多大的能力,没有平台的支撑,能力再强也是空,因为中国企业不缺人,更不缺人才,更多的是缺的平台,当然,有一个前提,你必须有有这个能控制这个舞台的能力和水平,否则也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