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企业动态 » 正文

能源圈碳达峰”背后的生意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8-08   来源:能源圈   作者:风电之家   浏览次数:1259
核心提示:碳达峰”背后的生意经


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近期备受关注的碳达峰、碳中和有了新的指示:要求统筹有序做好相关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和“运动式反腐”有所不同,“运动式减碳”其实就是字面意思:

 

一种是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另一种是过度行动,超出了目前的发展阶段而采取不切实际的行动。

 

可见,双碳不仅是国家下定决心想要拿下的目标,也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最大限度的规避可能产生的问题。



换汤不换药的“套路”


碳中和、碳达峰相关概念股大涨,部分跟踪环保、低碳经济主题的基金,近日纷纷改名“碳中和”基金,另有多家基金公司也密集申报“碳中和”主题基金。

 

据不完全统计,近半年就有超过十五只基金与“碳中和”挂钩,有原来确实有联系的直接改名,比如易方达的低碳经济主题场内简称“低碳ETF”变更为“碳中和50”;也有直接更换关键词的,比如广发中证环保产业ETF也变更了证券简称为“碳中和”。

 

总之,指数基金们虽然跟踪目标领域有所区别,但都集中在一个“碳”字上。

 

在碳中和、碳达峰满世界的宣传攻势下,现在想要入局、一知半解的“韭菜”们,必然是要先搜索、关注最近的热词、流行的趋势,这和我们普通人刷微博看热搜的心理如出一辙。国家有政策、企业有行动,在这一背景下,改名为“碳中和”主题可谓自带流量,直接省了一波宣传经费。

 


新能源汽车及其背后的版图


根据BP数据统计,我国2020年碳排放量占全球30.9%,未来碳减排空间巨大。改变能源结构,踏上新能源赛道,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不二选择。

 

上文提到的那些改名的基金,在新能源这一比较宽泛的领域中,把视线集中在了光伏与新能源汽车上。

 

我国具有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光伏也从生产端上开始了“去碳化”,问题是,地域分布差异性太大,与需求地区错位,存在着清洁能源的浪费问题。

 

新能源汽车则可以视作是消费端的“去碳化”,消费空间潜力巨大,目前可以看到的数据是,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07万辆。预计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在2025年将接近1500万辆,2030年达到2300万辆。但同样存在问题:智能电动汽车的百家争鸣、以及电池的处理等等。

 

根据工信部的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要占到总销量的20%,将来会进一步提高到50%,甚至最终替代传统燃油车,这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巨大的投资机会,也可以看到相关板块的崛起,整车、锂电池以及上游钴锂资源。

 


开启资本新纪元


很多专家和机构对碳中和对应的绿色低碳投资规模有不同版本的测算。中国投资协会和落基山研究所估计,在碳中和愿景下,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能效、零碳技术和储能技术等七个领域需要投资70万亿人民币。

 

碳中和正成为塑造新型投资模式的有力工具,反过来,基金、债券等金融工具也促进了碳中和的实现。

 

从3月初至今,国内市场的碳中和指数上涨超过11%,相关主题基金和指数基金也不断有资金涌入。放眼海外,还有其他金融工具例如绿色债券和社会债券等,也被各国政府和企业作为融资手段广泛应用。

 

“实现碳中和需要大量的绿色、低碳投资,其中绝大部分需要通过金融体系动员社会资本来实现。”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曾公开表示。

 

随着碳中和基金、ESG相关基金的不断推出,随着越来越多机构发布碳中和行动方案、行动倡议、战略声明等等,无论是对于信息披露的意愿和质量,还是投资框架与评价标准,都会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完善。通过资本的力量来推动构建低碳绿色的新产业生态,不再只是一个构想。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