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与电力圈的小伙伴为伍!
---致力于
碳中和下能源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探讨风电、光伏、储能等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趋势与技术应用
交流项目信息
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储能行业的发展规划与目标,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累计装机规模30GW以上,2030年实现全面市场化发展。
随后没过几天,又出台了提高分时电价的政策:
7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部署各地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
文件的主旨就是继续拉开平峰和高峰时期的电价,条件具备区域,分时电价差距可达到4倍。
这两份文件一明一暗,都是在鼓励发展储能行业,而且针对的是用户端的新型储能(电价针对的是用户侧)!
虽然以抽水蓄能为代表的机械储能也是储能,但由于抽水蓄能位于发电侧,且是传统储能范畴,基本和这两份文件没啥关系了。
储能未来的十年在于电化学储能(锂电)和化学储能(氢储能)。
氢储能:由于氢气的能量密度较大,可以承载大功率的富余电能输出,很适合作为大容量的风电、光伏电站的储能介质。
但氢储能存在一个弊端,储存氢气的压力容器容易发生氢脆现象,氢气的运输和储存成本很高,目前氢储能一般仅仅能应用于煤化工的原料生产。也有少量氢气制甲醇后应用于燃料电池的,但目前处于示范阶段,尚不成熟。
电化学储能
以锂电为代表,简单讲一下电化学储能的优劣:
2.3.1 成本下降迅速
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这几年锂电的度电成本下降飞快,目前已经有成熟的锂电储能电站应用,在特定电价条件下,储能电站的内部收益率(IRR)可以达到8%,已经够着了大部分国企央企投项目的最低标准。
2.3.2 几乎不受场地条件约束
化学储能需要较大的场地和较高的安全生产标准,而锂电储能因为能量密度相对较低,体积也较小,对场地要求较低,适合在工业园区、充电站、高端仪器设备等场所应用。
2.3.3 成本下降进入瓶颈
锂矿资源有限,可以预见,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不远的将来,锂电将会由于上游材料价格的上涨,而进入瓶颈,锂电的度电成本不可能保持目前的趋势下降。
2.3.4 能量密度提升陷入瓶颈
虽然锂电的能量密度在过去的几年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相较于人类对能源的利用量来说,依旧太小,而锂电能量密度提升的速度并不像半导体那样成指数式增长,而是缓慢得正比例提高,锂电能量密度的提升可能跟不上人类对储能容量的需求。
三、储能产业链
氢储能的关键技术目前尚未攻克,储能受外界条件限制较大,本文着重讲一下电化学储能产业链。
3.1 电化学储能系统原理
其中PCS:储能变流器,连接电池系统与电网,实现直流和交流电的双向转换。
BMS:电池管理系统;
BS:电池组;
能量管理系统(EMS)。
电化学储能系统的成本如上图所示,其中EPC指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建造的总承包费用占成本的比重,可以看到整个系统中电池成本占据了一半以上,其次是PCS储能变流器,而这两项也是储能系统中技术含量最高,壁垒最厚的版块。
编辑:骆晓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