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些时候,河南遇到多年未遇的严重干旱,想起水库的作用,尤其是万里黄河第一坝——河南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黄河,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因为历史上无节制的砍伐森林,导致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的泥沙,河水“一碗水半碗泥”,造成下游河床增高,发生决堤溃坝,导致黄河两岸房屋倒塌,庄稼被淹,居民流离失所。
因为黄河流域的独特地貌,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决堤。
历史记载,早期,黄河中上游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因为无节制的砍伐垦荒,到西汉武帝时,发生了黄河大决堤,汉武帝亲自砍伐木材封堵决口。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彻底解决黄河水患。
在政务院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把治理黄河列入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项目之一。
1952年黄河又发生水患,给黄河沿岸的山西、河南、山东省造成巨大损失。
1954年,苏联同意中国请求,派出水利专家在中国水利专家的陪同下,经过三个月实地考察,认为河南三门峡地区地基岩石坚硬,适合建设水库大坝的选址。
但我国水利专家黄万里博士提出了疑问。
黄万里,我国著名的民主爱国人士黄炎培的儿子。
早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1937年,在美国获得伊利诺斯大学水利学博士后,毅然回国,把一生献给了中国水利事业。
1955年,苏联水利专家拿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方案。
为了慎重起见,国务院召集全国七十多名水利专家,在北京召开研讨会,会上大多数专家同意苏联专家的设计方案,只有年过半百、受邀参会的黄万里先生提出异议,他说苏联专家的设计忽略了黄河特有的泥沙问题。
最后他提议,如果决定要在三门峡修建水库大坝,必须考虑来自上中游的泥沙问题,不能封死大坝底部的排水口,预防将来解决泥沙淤积下泄问题。
但他的建议还是没有被采纳,修建大坝时仍然按照苏联专家的设计方案,堵死了大坝底部的排水孔。
因为,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许多建设项目都是苏联人设计、负责施工建设的。
很多人认为,苏联专家有着丰富的水利建设经验,所以否认黄先生的建议在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正常。
1960年,水库竣工,装机15万千瓦的水利发电机正常运转,水库大坝正常蓄洪。
第二年,河南、山西、山东农业丰收。
仅河南一个省,秋粮总产量达到400亿斤,是前所未有的大丰收。
1962年,水库泥沙量淤积严重,达到十五亿吨,尤其是影响到中游的渭河段,河床升高,两岸的土地被淹,盐碱化程度进一步加剧,直接威胁到古都西安。
无奈只好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在水库大坝底部,重新开凿五个大排水口,以减少库容,降低水平面。
同时,又更换为5万千瓦水力发电机组,勉强运转。
时至今日,三门峡水利枢纽还面临解决泥沙的问题。
这也成为黄万里先生终生的遗憾,甚至,2001年弥留之际还在念叨。
虽然,三门峡水利枢纽毁誉参半,但也为后来修建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如今,三门峡水库也成了旅游景区,为游人展示他的曾经的辉煌。
本文是参考有关资料编写,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