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能源局光伏项目意见稿“工商业光伏的6MW及以上的分布式光伏必须自发自用”,“谁投资谁备案”,等条例发布以来,对分布式光伏行业的冲击不可谓不小,以上两内容意味着什么,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中、小型的工商业屋顶项目的竞争更是进入白热化阶段,于似乎各种乱象就来了,强哥就经常听到电友们的心声,有报喜的成功拿下XXXMW的项目,有吐槽的,“跟很久的项目,硬生生让人给撬了,我的价格已经是保本做了,这还被撬,XX的,电价三折,还有租金,KAO,我都把自己费用清单给业主看了,都没用,说不通,业主还是蹦着0.3电价还有10元/平米的租金去了,tmd的,怎么做到的”目前工商业光伏只要不是业主自持电站的基本上都是和资方签订能源管理合同的模式,然后自己不用出一分钱,电站归资方所有,一般也把租金折算到电价里面去。
目前的市场行情主要也是看地方的上万电价,正常行情如果没有租金,一般比上网电价贵几分钱,如果还给业主租金的,一般电价会在0.5出头都是正常。
对广大业主而言估计都有这么个一致心里。
“反正电站又不是我的,我只要能享受到低价用电就好了,谁给我优惠大,我当然就选谁”价低者得,唯低价论,已然成为光伏行业的默认规则。
不管大到国央企,还是民营企业莫不如是啊,不管是业主,还是总包,小E,唯价低论已然渗透到行业的各个角落。
前几天的闹的沸沸扬扬的 国电巴州项目,还有中国电建的史上最大51GW组件采购等。
按正常来说,市场竞争嘛!大家公平竞争,价低者得是很正常的,但是呢,大家也务必给自己留个心眼,还有一句俗语“事出反常必有妖”一旦有违背规律太多,或者严重偏离正常范围的“馅饼”砸向你的时候,切莫贪吃。
小心入坑。
至于低价“馅饼会有哪些坑”强哥和大家说道说道(不对的烦请指正,不足的烦请补充,非常感谢!三人行,必有我师)陷阱一:低价电费、租金诱惑,发电不达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少投资方以“电费三折”还有“屋顶租金每平米十几元”的条件吸引屋顶业主。
这些条件乍一看极具吸引力,业主仿佛能占到不少便宜,既能享受低价电费,每年还有租金收益。
但实际当中,这种回本周期得多长,电站发电是否达标,业主是通过用电,获的优惠,但是如果电站发电不达标,发不到承诺的电量,实际业主是否有获得长久收益?强哥给你打上个问号?偏离市场太多的价格,商人都是逐利的,那么只能不断压缩成本,那么组件,逆变器是否品质过关?现在这种翻新,二手市场水也是非常深的。
另外如果不是一线品牌,是哪些不知名的,贴牌的几年之后是否还有保障?一个正常的电站寿命是二十五到三十年,好的转化效率都能达到26%,发电100万度和80万度这个账大家可以自己算算。
而电站具备金融属性,如果资方操作得当,他们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搞到钱的。
最后不饶好的往往还是业主。
陷阱二:钻政策漏洞,抢备案赚路条新规要求6MW及以上分布式光伏项目必须“谁投资谁备案”,但在政策落地的过程中,这个行业有多少赚路条,赚居间,多少中间商我就不多说了。
无良投机者提前抢占备案名额,以高价倒卖备案“路条”,抬高了后续开发成本,最终转嫁给业主。
另外,这年头能当老板,有投资能力的哪个会是傻子,但凡会算账的,没有利益,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回本周期过长的项目,资方会接手吗?正常这些备案,时效是两年,而电力局批复时效是一年左右,到期而没人接手,又不能重复备案,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企业屋顶只能备案一次,(除非到期失效或者撤销备案)如此而言,业主已被这些中间放绑架,没办法和真正想建站的资方合作。
你也没办法早日享受电价优惠,有占到便宜吗?是不是就赚了个“寂寞”一张空头不能落地的合同?陷阱三:偷工减料,安全隐患一分钱,一分货,这句话真的别怀疑,天下熙熙皆为利往,不逐利就不是商人,不法商人在光伏项目建造过程中,为降低成本,常常出现偷工减料。
不按标准施工的现象:实用不合格组件价格低廉但质量不达标的光伏组件,导致系统效率低、故障率高。
施工不规范:电气接线未按规程操作,甚至未安装必要的防雷设备,增加了火灾、漏电、漏水的风险。
劣质电站安装不牢固,无法抵御强风,导致大风吹落光伏组件,伤人伤物。
验收标准不严格:为了赶工期或降低成本,项目验收走过场,留下了难以追溯的质量问题。
陷阱四:过度承诺,后期运维不到位部分投资方在签订协议时承诺“全程免费运维”,但实际运维却跟不上:清洁维护不足:光伏组件表面灰尘积累会导致发电效率下降,但维护不到位会让业主的实际收益进一步缩水。
故障维修迟缓:系统出现故障后,运维方迟迟不修复,甚至推卸责任,导致系统长时间无法正常运行。
陷阱五:合同陷阱,责任模糊部分能源管理合同条款复杂,文字表述存在模糊地带:发电收益分成不明确:电站发电收益的分配计算方法复杂,业主难以监督,甚至被扣除大量费用。
违约责任单方面倾斜:合同中可能规定若发电量未达标,业主需自行承担责任,而忽视了施工方和设备供应方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