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俄乌战争爆发后,除大量的人员伤亡外,国际能源供应也受到了巨大冲击。
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出口国,受俄乌战争影响,俄罗斯能源出口量锐减,造成国际能源供不应求,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出现了一波暴涨。
尽管近期在多方的努力下,国际油价有所下降,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俄乌战争不结束,国际能源供应以及能源价格将继续承压。
在此背景之下,寻找一种可以有效替代石油和天然气的能源,确保本国能源供应安全,便成为全球各国重点考虑的事项。
日前,欧盟成员国比利时便宣布,基于俄乌战争造成的能源供应紧张局面,该国将暂停核电站退出计划,并将国内运行的核电站的使用寿命延长10年。
据观察者网19日报道,近日,比利时首相亚历山大-德克鲁在一份声明中宣读了上述决定。
德克鲁表示,提前退出核电站的决定“缺乏远见”,而延长核电站使用寿命,可以让比利时在动荡的地缘政治局势中,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性。
据英国媒体报道,2011年比利时政府制定了一项计划,决定在2025年之前全面终结核电的使用,一来降低核电站潜在的放射性物质泄露风险,二来帮助比利时尽早实现碳排放目标。
据悉,核电在比利时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非常大的份额。
2021年,该国核电消费比例一度飙升至52.4%,相比2020年增长10个百分点。
分析人士表示,化石燃料价格上涨以及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不稳定,是导致核电市场份额上升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比利时目前正常运行的核电站有7座。
而比利时政府此次计划延寿的两座核电站分别是位于比利时港口城市安特卫普附近的Doel 4和列日附近的Tihange 3。
两座核电站均于1985年投入商业使用,发电量占比利时核能发电总量的35%。
不过德克鲁的核电站延寿计划能否落到实处,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其可能面临一部分环保人士和少数反对党议员的反对。
相比于比利时在退出核电一事上改弦更张,德国的“弃核”计划则要坚定许多。
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前,德国政府就决定进行广泛而彻底的能源改革,力争在2035年实现电力供应100%由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目标。
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后,面对石油和天然气暴涨,德国政府的能源改革计划非但没有动摇,而且将实现目标的时间往前推了5年。
据悉,德国经济和气候部正在拟定一项能源改革更新计划,提出了到2030年实现电力供应100%由可再生能源产生,以便让德国能源改革目标与全球1.5摄氏度的升温目标保持一致。
针对俄罗斯极有可能降低对德天然气输出,导致德国能源供应紧张以及能源价格飙升的问题,德国经济和气候部部长罗伯特-哈贝克表示,一方面会寻找新的能源供应渠道,使德国经济摆脱对天然气的依赖;另一方面,则将努力增加再生能源的产能。
据悉,德国最后一座尚且处在运行中的核电站,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关闭。
另外,德国政府还将在2030年左右停止煤电消费。
哈贝克表示,如果让化石燃料继续使用,意味着德国经济还将持续依赖俄罗斯能源供应。
核电的污染虽然相对较低,但是对德国能源供应安全也没有太大帮助,退出煤电和核能是正确的。
根据哈贝克给出的计划,到2030年,陆上风电、海上风电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分别达到110吉瓦、30吉瓦和200吉瓦。
业内人士表示,德国逐渐退出核电和煤电,对促进全球节能减排以及扭转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有着积极意义。
不过想要达成上述目标,难度相当大。
众所周知,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基本是“看天吃饭”。
受气候以及天气变化的影响,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极不稳定。
一份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德国风力发电量同比大幅缩减21%,太阳能发电则出现了1.5%的微降。
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不稳定,无法满足全年的电力需求,德国只能选择增加煤电和核电的使用量。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科技的进步,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能源转化效率必然有所提高,但是能提高多少,能否让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成为稳定的电力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