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3046公里!怎么做到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1-15   来源:风电网   作者:风电叶片   浏览次数:77
核心提示:塔克拉玛干的奇迹:绿锁流沙|新华深读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朝闻道》中写道,在一个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干预下,塔克拉玛干沙漠最终变成草原。这个科幻故事,因为不久前在中国出现的一个场景而有了现实感——2024年11月28日上午,一条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屏障被填补了最后缺口,沿着沙漠边缘蜿蜒成链,塔克拉玛干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实现全面锁边“合龙”。由此,这道柔软而韧性十足的绿篱,能够强力制止流沙肆虐,将绿洲与黄沙、生命与死亡分隔。从空中俯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仿佛围上一根丝带,为沙漠勾勒了一条漂亮的绿色轮廓。卫星

   

塔克拉玛干的奇迹:绿锁流沙|新华深读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朝闻道》中写道,在一个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干预下,塔克拉玛干沙漠最终变成草原。
这个科幻故事,因为不久前在中国出现的一个场景而有了现实感——2024年11月28日上午,一条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屏障被填补了最后缺口,沿着沙漠边缘蜿蜒成链,塔克拉玛干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实现全面锁边“合龙”。
由此,这道柔软而韧性十足的绿篱,能够强力制止流沙肆虐,将绿洲与黄沙、生命与死亡分隔。
从空中俯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仿佛围上一根丝带,为沙漠勾勒了一条漂亮的绿色轮廓。
卫星遥感影像显示,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
2024年6月15日,在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的防护林带,道路两边是沙漠饲草基地和设施农业基地(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合龙”最后的动作,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万花园防沙治沙区完成的。
其标志是最后一枝玫瑰花苗被栽入沙土,与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梭梭、红柳连成一片。
这一刻意味着,数十万人以近半个世纪的执着,把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围了起来。
这一奇迹的背后,蕴藏了怎样的勇气和毅力?秉持了什么理念智慧?创造者又是谁?揭秘绿色超级工程的时空细节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最大的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横亘于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以南。
漫漫黄沙中曾穿行高僧法显和玄奘,也曾留下马可·波罗东游的身影,还有斯文·赫定等探险家、商队和使团在此经历生死考验。
2024年6月17日,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亚瓦通古孜乡,推土机推平沙包通路(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是中国人治沙的最新成就。
通过从时空维度梳理的数据、细节,可以为这一绿色超级工程“画像”:3046公里——这是绿带周长。
从中国地图上,人们可以感受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广阔: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总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河南、三个江苏或浙江、四个重庆、五个宁夏。
46年——这是耗费的时间,相当于一个人的大半生。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包括新疆在内的“三北”地区开启大规模荒漠化治理进程,这是新中国大规模实施生态治理工程的先河。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数十万人在16000多个日夜搏斗沙海,堪称当代“愚公移山”。
7000万亩——这是植绿面积。
40多年来,新疆依托“三北”工程在风沙危害区域植树7000多万亩,相当于3个北京市或7个上海市的面积。
过去30年,新疆人工绿洲面积由6.5万平方公里增至10万平方公里,增长约54%。
2024年12月3日,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后河坝沙漠阻击区,工人在查漏补缺补扎草方格。
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塔克拉玛干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年向前移动100多米的纪录,治理难度很大。
为什么要耗费如此之巨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锁住沙漠?新疆南疆的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人们长期饱受风沙肆虐之苦。
而且,威胁并不只是眼前,东面相邻的库姆塔格沙漠有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会合的风险。
一旦两大沙漠“牵手”,将更大挤压人们的生存空间。
风驱赶着沙,沙又改变着河。
夏季沙漠附近高山融化雪水形成季节性洪水是主因,而风推沙动导致河水时常“无所适从”也是一个原因。
塔克拉玛干沙漠近80%的沙总是在流动,不围起来,绿洲堪忧,家园堪忧。
此外,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区域分布着全国三分之二的风沙口,是北方风沙活动最频繁、灾害最严重的沙尘源区。
每年春季,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的沙尘进入河西走廊后,叠加来自瓜州、玉门等戈壁地区及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的沙尘,在河西走廊“狭管效应”作用下向东迁移,进而影响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因此这里也是京津冀沙尘暴的国内主要起源地之一。
2019年3月19日,骤变的温度和大风为南疆带来持续的沙尘天气,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街头车辆开启应急灯缓慢行驶,交警全部到岗指挥路面交通。
新华社发(周晔摄)“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全面锁边‘合龙’,将有效阻止沙漠继续向外移动。
”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说,“这不仅能防护沙漠周边的农田、牧场和人居环境,也有利于减轻京津冀沙尘暴发生频率和强度。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院长张宇清教授认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自然条件恶劣、生物多样性低,生态系统脆弱。
围绕沙漠建设生态屏障形成的生境斑块、廊道,可为荒漠地区的野生动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繁育和迁徙条件。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强调“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提出“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
座谈会上,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被列为“三北”工程的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
当年底,依托“三北”工程,已有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建成,剩下约285公里的空白区大多位于风线、风口、风沙路径上,而且所处区域水资源匮乏,是南疆风沙危害最深、条件最恶劣的区域。
集中攻坚、补齐“缺口”的时刻到了。
2024年7月,包括“一圈二区三线”总体布局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总体方案》通过论证,与其配套的资金、用水、用地等“九条措施”出台,突出以系统集成措施打响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人力物力财力得以集中,区域联防联治全面推行。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的消息一经报道就引起关注和热议。
中国人保卫家园、防治荒漠化的壮举再次让世界瞩目。
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局局长瓦莱丽·希基表示,中国的治沙故事是一个展现如何更好发展的典范,让其他国家看到了未来的图景,以及实现这一图景的路径。
“这是通往成功的路线图。
”“难中之难”与“艰中之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防沙治沙是‘难中之难’‘艰中之艰’。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陈亚宁说。
难在何处?气候极旱——这里是欧亚大陆离海洋最远的地方,南向的印度洋、西向的大西洋、东向的太平洋以及北向的北冰洋的水汽都难以到达,加上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天山、阿尔金山等高原或山系阻隔,年降水量仅约50毫米,蒸发量却超过2500毫米,可谓一处巨大的“抽湿机”。
极旱条件下自然植被稀少,防护林种植与后期管护成本超高。
风力极强——塔克拉玛干区域绿洲防护缺口大多是我国著名风口,也是流沙入侵和沙丘活化的易发生区。
一些风口地区平均大风日数高达200多天,年平均风速每秒8.6米(约为31公里/小时)。
据林草部门监测,沙漠年均3级风以上的天数为291天,年均沙尘日145.6天。
沙粒极细——这里的沙以细腻著称,细到无处不在、无所不到。
在强风推动下,细沙漫天飞扬,沙漠不断扩张。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移动沙丘众多,流动沙漠面积达25.84万平方公里,超过整个沙漠面积的76%。
当地人说,沙丘一夜之间能移动几十米,最高的沙丘有200多米,相当于100层楼高。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里,人们常常感受其肃杀之气。
既有唐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的严酷,也有唐代诗人岑参所写“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的荒凉。
甚至,辉煌的文明也随风而逝。
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猜测,丝路重镇楼兰古国的消失就与沙漠不断移动、扩张侵袭有关。
2024年6月15日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拍摄的沙漠边缘(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古往今来,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进得去出不来的地方”。
而当地人与风沙的抗争从未停止——位于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策勒县,曾经因为风沙侵袭被迫3次搬迁,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流沙一度逼到距离县城仅1.5公里处。
上世纪80年代初,借着“三北”工程的推进,策勒县再次向风沙“宣战”,种树植绿保卫家园。
但是沙魔不会轻易退场。
当地干部回忆,每次大风过后,当年新栽种的树木几乎会被流沙埋没,需要人工挖沙抢救。
几乎每一片新植的林地都要花费3年、栽种3次以上。
2019年9月1日拍摄的和田地区策勒县阿日希村绿化带与沙漠交界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无论再难,人们也从未放弃。
他们投身家园保卫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家园的连接地带护绿增绿。
“由于自然与历史的原因,塔克拉玛干沙漠总体上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南疆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对防沙治沙的财力、物力及科技配套支撑不足。
”陈亚宁说,此次合围成功,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实现的,殊为不易。
锁沙的“N”种模式不计其数的草方格编织成一张金色沙网,成片的光伏板聚成蓝色海洋,梭梭、红柳扎根黄沙迎风挺立……塔克拉玛干沙漠不同区域风、沙、尘的源区和路径、气象、水文条件各不相同,当地遵循“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原则,分类施策科学治沙。
2024年11月27日,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科克铁热克镇至喀什地区叶城县方向沙漠“锁边”空白区,施工人员在搭建高立式沙障(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邹懿摄)工程治沙:“中国魔方”草方格——冬日里,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南缘的和田地区民丰县,人们正忙着在沙地里铺设草方格,这是一种用来阻挡流沙扩散的方形矮草沙障。
人们将芦苇扎进沙土,下埋15至20公分,露出20公分,铺设成方格状的“篱笆墙”。
工程治沙主要适用于水资源匮乏的区域,通过增加地面粗糙度起到削减风力、阻挡沙粒作用,能有效降低风沙的搬运能力。
草方格是工程治沙的一种主要方式,被国外称为“中国魔方”,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出方格状的沙障。
2024年12月3日,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后河坝沙漠阻击区,工人在查漏补缺补扎草方格。
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貌似简易的草方格,却是沙区摸索出的“治沙神器”。
根据沙地性质和原材料

 
关键词: 风电网 风力发电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