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简称“豫”,地处我国中部,也叫中原。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夏商周、东汉、魏晋、隋唐、北宋等多个朝代在此建都。
新中国建立以来,河南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伟人思想的哺育下,在焦裕禄、杨水才、史来贺、吴金印、李连成等英雄模范人物精神的感召下,发扬红旗渠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天斗地,勇毅前行,使河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1)、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是我国的第二大粮仓,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2)、粮食,肉类深加工产业,畜牧业产值产量在全国位于前列。
(3)、2022年,GDP达到了六万一千三百多亿元,十多年来稳居全国第五位,中西部地区第一位。
(4)、2022年工业增速达到百分之六,高于第二强省江苏。
全国城市跑的公交车大都是“宇通牌”,农田里跑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产品大都是“东方红”,老百姓餐桌上的食品有很多是“双汇冷鲜肉、火腿肠”、“思念、三全冷冻水饺、汤圆”和“白象大骨面”。
(5)、更有一大批工业产品如盾构机、煤矿设备、矿山机械、建建筑施工设备、风力发电设备、吊装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等都产自河南。
可是,尽管这样,在国人的心目中,河南仍然还是个“穷地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原因显而易见:一、全国各地都有河南人外出打工的身影。
本省人都出去谋生了,说明当地养活不了这么多人,为什么?你工业落后哇,没有那么多工业企业,那么多工作岗位让人们去工作,工资又低,人家只得跑到外省份去找活干了。
这样,就给人产生错觉,认为河南还是个穷地方。
二、人均GDP排名全国倒数,收入倒数,工资倒数,福利最差。
为什么?人口众多,没有充分利用人口多的资源优势,去发展工业,去振兴农业。
三、先进制造业大而不强,数字经济,大数据不发达。
没有像华为、中兴、创维、小米、腾讯、大疆、万科、京东、拼多多和阿里巴巴等那样的知名企业。
一斤水饺一根火腿肠和一部手机的价值怎么比?一个发展时间不长的电子产品企业,一年的产值几百亿一千亿几千亿,一个六七十年的机械制造企业一年的产值十几、几十、百亿,怎么和人家比呢?回想当年,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
“新飞牌”冰箱、彩电、洗衣机,会跳舞的“春都牌”火腿肠等电子产品和轻工产品,河南并不落后,后来就销声匿迹了。
而外省的海尔、海信和格力等都发展壮大起来了。
焦作孟州市的小轿车和洛阳的“依托牌”轿车诞生时间都早与南方的“吉利”等品牌的车,南方轿车生意如今风生水起,河南的轿车早早就夭折了。
洛阳一拖的柴油载重汽车,665军车都兴盛过一段时间,但时间不长也夭折了。
诚然,河南不沿边不靠海,没有条件享受国家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可是,河南区位优势明显,公路、铁路四通八达,还有个航空港区的空中优势,但高科技、大数据,数字经济明显落后于不少省份。
河南人口普查比江苏省多出1350万人,经济总量却是江苏的二分之一还少,只占江苏的37%:人均GDP是不足江苏的一半,低于全国平均值,低于1万美元的及格线:人均财政收入,江苏是河南的2.17倍。
综上所述,国人说河南是“穷地方”没有说错。
河南的不少经济指标在全国是靠后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记得伟人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遙想当年,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主动要求迁往河南,而短视的河南当政者,却以种种理由拒绝。
导致河南每年百万学子参加高考,本科录取率低得可怜。
河南就只有一所可怜的211郑州大学,河南的教育明显落后于别的省份,高考到外省的河南优秀人才都流失在外地,缺乏人才,经济怎么能发展壮大呢?河南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干部頻繁调进调出,没有“安营扎寨”的思想,没有为地方发展的长期规划,在位几年,要么“捞够后”成了贪官被抓,要么升级到了上一级位置。
地方领导没有“长住”意识,怎么可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经济怎么能发展起来呢?笔者孤陋寡闻,所述内容有不当之处,肯请友友批评指正,不胜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