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仔细看,仔细听……说出来你可能不敢相信,恭喜你!看到了传说中的人造太阳核聚变火焰,听到了氘氚粒子融合成氦的狂暴声音,相信绝大多数人可能还是第一次看到,第一次听到,就问你激动不激动?但你看到的也是这个装置最后的辉煌了,你见证的是一段历史的结束,别担心,没有发生爆炸,装置也没有被摧毁,但它即将用16年的时间来拆毁,感觉有点奇葩啊,为什么要拆16年呢?这是去年10月3日,世界上最强大的托卡马克装置之一,英国牛津郡卡勒姆核聚变中心的欧洲联合环状反应堆(JET)最后一次氘氚聚变实验的内部情形,到12月18日整个实验全部结束,JET已宣布退役,永久关闭。
就是在最后这一次实验中,科学家们干了一件以前想干但却不敢干的事情,让JET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纪录,它用0.21毫克的燃料,维持了5.2秒的核聚变反应,产生了69兆焦耳的能量,打破了它自己2021年创造的59兆焦耳的核聚变装置最大输出能量纪录。
69兆焦尔相当于19.2兆瓦的电力输出,英国原子能管理局的米哈伊尔·马斯洛夫称,这可以同时为12,000个家庭供电5秒钟。
那么这个能量究竟是多少呢?这0.21毫克燃料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6.5公斤TNT炸药爆炸释放的能量,或者是2公斤煤炭完全燃烧产生的能量,是不是不明觉厉?不过它未能打破核聚变Q值纪录,也就是输出能量和输入能量之比。
Q值纪录是美国国家点火装置去年创造的,1.89,但输出能量只有3.88兆焦,不过两个装置路线不同,JET是磁约束托卡马克,而国家点火装置是惯性约束激光点火。
然而JET却保持着磁约束的Q值世界纪录0.67,而这一纪录早在1997年就实现了,迄今没有任何托卡马克装置能够打破。
核聚变简单来说,就是你要想办法让两个原子挤在一起,融合成一个原子,由于会损失约0.7%的质量,因而会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释放出质量乘以光速平方的巨大能量,你可以脑补一下,光速就已经不得了了,再平方一下那还得了!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比登天还难,你拿两个磁铁,把它们相同的磁极完全靠拢试试?原子的合并就是原子核的合并,而原子核带正电,会像同磁极一样互相排斥,不同的是,你非要把同磁极硬挤压在一起,它们最终会碎裂或消磁,而原子核中有一种力叫强力,只是作用范围极短,如果你把两个原子核挤压到强力的作用范围,它们就会瞬间改变主意,融合在一起,核聚变也就发生了,这就是俗话没说的,强扭的瓜更甜。
托卡马克就是人类制造出来强扭瓜的,它用磁场把核燃料约束起来,不断加热形成高温等离子体,粒子就在里面瞎碰乱撞,只要温度足够高,密度足够大,维持时间足够长,总有一些粒子会撞到强力作用范围内,成为幸福的一家人,释放出“爱情”的激烈火花,我们就可以用它们的“爱”来发电了。
JET就是这样的装置,它于1983年建成,是第一个用氘氚燃料运行的反应堆,1997年输入24兆瓦时,创下了最接近收支平衡的Q值纪录0.67,产生了16兆瓦时的能量。
那么为什么这几十年来,全世界那么多国家,建了那么多托卡马克装置,都没有打破这个Q值纪录呢?因为这实在太难了!我前面说的温度要足够高,密度要足够大,维持时间要足够长,也就是所谓的核聚变三重积,时间×温度×密度要达到约3.5×10^28 K·秒/立方米,才可能取得收支平衡,而目前最大的托卡马克三重积纪录,是1996年日本的JT-60创造的1.77×10^28 K·秒/立方米,还差了整整一半。
而且这三个条件是相辅相成的,不是一味地提高其中一个、两个就能成功,比如温度和密度就是相反的,你把等离子体温度升高,密度就会降低,因为你磁场是一定的,粒子就会向外飞,甚至撞到腔壁上,温度就会下降,或者约束不好失控,等离子体也就散了,维持时间也就结束了。
所以还有两个纪录,一个是最高温度纪录,来自美国的TFTR和日本的JT-60,分别在1995年和1996年达到5.1亿度和5.22亿度,中国的东方超环2021年5月实现了1.2亿度101.2秒的约束时间,12月实现1056秒的最长约束时间纪录,但温度只有7000万度。
一些人甚至担心,这个三重积可能根本就是无法达到的,比如密度是和体积成反比的,而体积和半径的三次方成正比,这意味着随着温度升高,等离子体半径稍微扩大一点,密度就会急剧下降,这还怎么三重积呢?所以需要建造磁场越来越强的托卡马克装置,国际热核聚变装置(ITER)就是这样设计出来的,等离子体大半径6.2m,小半径2.0m,远超目前的任何托卡马克装置,目标是将10亿度的等离子体维持500秒以上,输入50兆瓦,产生500兆瓦的核聚变能量,也就是1800兆焦耳,相当于现在JET最后一个纪录的26倍,Q值等于10。
ITER预计在2025年建成并运行第一个等离子体,2035年开始全氘氚实验,如果三重积真的是无法达到的,那么这几百亿美元,人类历史上第二大合作典范,第一大是国际空间站,也就打水漂了,我们的人造太阳终极能源梦就可能彻底熄火。
所以欧洲对此也是焦心如焚,想方设法压榨JET的残余价值,因而在最后一次实验中,干了一件以前从来不敢干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JET是D形托卡马克,也就是磁铁形状是D形而不是圆形或椭圆形,等离子体的截面看起来也是D形,这是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出来的,被称为普林斯顿D线圈,认为D形磁铁会让张力更平衡,等离子体可以更好地抵抗垂直磁场扰动,减少垂直磁场的约束要求,从而更稳定,并且D形截面结构相对简单,容易制造和维护,所以后来的托卡马克基本都是这种形状,日本JT-60,美国TFTR,中国东方超环,乃至最大的大Boss国际热核聚变装置ITER,都是D形线圈。
欧洲最后一次干了什么不敢干的事呢?他们把等离子体形状变成了反D形,也就是“ꓷ”形,由于腔壁不是为这种形状设计的,而等离子体温度上亿度,这意味着有可能会对腔壁造成损伤,通过这种测试,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等离子体边缘稳定性的数据,从而防止能量爆发到达腔壁,为未来ITER运行中保护腔壁提供参考。
简而言之,就是这个东西反正要拆了,最后一次大家就放飞自我吧,坏了就坏了,反正也不会爆。
那么为什么只维持了5秒的核聚变呢?因为磁场线圈设计就是这样的,超过就会导致磁铁过热,我估计甚至可能导致烧毁,不知道都是最后一次了,为什么不干脆完全放飞自我呢?是不是过热就自动停止了呢?然后就是JET的退役计划看起来也很奇葩,要用16年的时间慢慢拆,边拆边看ITER的实验,然后从中寻找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比如等离子体与内壁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高能中子辐照下的材料性能,影响等离子体约束的因素等等,榨取它最后的剩余价值,这些都是未来研究和商业反应堆需要的重要信息,拆完了,ITER差不多也该出成果了。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我估计可能还是JET太复杂、太庞大,几十年的实验下来,里面积累了大量放射性物质,具有很高的风险,需要各种创新的技术和设备,以及环评和许可等等,所以需要时间来慢慢拆。
最后是我以前制作的一个表格,比较了世界上曾经和正在运行的,6个主要托卡马克装置的参数和成就,可以看出JET迄今还是已建成装置中规模最大的,日本刚刚升级完成的JT-60SA和它规模差不多,也是设计为ITER做实验的,JET可以“拆”而瞑目了,放心地去吧,带着荣誉和成绩,如果未来人造太阳成功了,世界拥有了无尽的清洁能源,人们都会怀念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