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着春节前最后一次风小的窗口期,吴鹏和同事王川又一次奔向“大风车”聚集的黄海海域。
“大风车”,即海上风力发电机组。
“十四五”期间,山东半岛是我国重点建设的五大海上风电基地之一,成百上千的“大风车”在半岛周边的黄海、渤海组成几何矩阵,迎风旋转风轮,构成我国新能源建设的一道崭新景观。
同为28岁的吴鹏和王川,一个来自吉林长春,一个来自山东青岛,都是国家电投集团山东海洋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乳山场站的值班员。
趁窗口期出海巡检“大风车”,是两人在场站值班外的最重要任务。
吴鹏(左)和王川正在山东半岛南U1场址海上风电项目海上升压站巡检。
新华社记者张钟仁 摄海风驱动风机运转,但它“喜怒无常”,时常激起波涛,阻拦人员、船只出海。
因此,风小的日子就成了海上风电巡检、维护的窗口期。
从场站所处的山东省乳山市出发,乘船两个多小时,进入离岸20余公里的山东半岛南U1场址海上风电项目。
迎着落日,船停靠在项目的“心脏”——海上升压站。
这是一座稳立海上的钢铁建筑,项目一期53台风机发出的电能全部在此汇集、升压,再通过地下电缆送入陆上的千家万户。
山东半岛南U1场址海上风电项目海上升压站的航拍。
新华社记者张钟仁 摄登上海上升压站,巡检开始。
这里面积大、先进设备多,巡检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
“冬天海风大、窗口期少,这次离我们上次来有一周多了,也是我们春节前最后一次巡检,所以想一口气完成,这样心里踏实。
”吴鹏说。
夜幕笼罩,海天一色,只有“大风车”们闪烁着整齐的红色信号灯,点缀长夜。
升压站是夜宿之地,年轻人们简单吃口泡面,原因并非条件艰苦。
恰恰相反,休息室配套齐全,有海水淡化的直饮水、能处理污水的卫生间、无线网络、手机信号、厨房、宿舍、空调。
“我们只是偶尔来住一下,吃泡面就是节省时间。
”王川说。
因为技术先进,海上风电场全部实现“无人值守”,陆上的场站通过远程监控、设备状态监测,能实时掌控运行情况,人工巡查是为了多加一道保险。
工作人员正在一台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内部连夜排查故障。
(汤博文摄)热面下肚,健谈的吴鹏讲起自己的经历。
最近四年,他参与山东半岛三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建设。
他指着厨房和宿舍的“海景窗”说,2021年他参与第一个项目,当时的海上升压站休息室没有窗户,人在其中很难知道外面是白天还是黑夜。
但技术、设计快速迭代升级,项目一年一个样,“数这次幸福指数最高”。
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快速发展,成为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最大的国家,驱动全球海上风电产业发展。
这次同行的项目监理孟奥杰,同为28岁,来自河南的他已在全国6个沿海城市监理过海上风电项目。
孟奥杰说,相比传统能源行业,海上风电行业技术进步快,且新项目不断,聚集了五湖四海的年轻人。
检修人员正要爬上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以进入其内部。
(汤博文摄)一同出海的项目总包方员工薛龙,生于1985年,是几人中的老大哥。
在火电行业工作多年的他,因为看好新能源产业前景,2022年从陆地来到海上,开启人生新征程。
“我想接触一下新鲜事物,学到新技术。
”他说。
这一蓬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不仅为年轻人创造大量就业,也让他们在锻炼中成长。
“海上施工难度大,克服重重困难,项目一期去年11月并网发电时,成就感一下就涌上心头。
”吴鹏说,自己专门给家人打电话报了喜讯。
旭日东升。
出海巡检时,多艘大船停靠在不同风机旁。
吴鹏告诉记者,那是国内多个风机厂商派出的专业维修队伍,“风机在质保期内,由厂商保修。
现在有将近100名工人正在维修保养风机,都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
”海上风电是风能产业的科技制高点,其维修是一门高技术含量工作。
专程从福建赶来支援的厂商工程师何金亮,不日将启程返回家乡。
“检修都差不多了,忙完这次窗口期,大家都可以回去过个好年了。
”他说。
(记者李志浩、张钟仁)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程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