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为总结经验、推动工作,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省档案馆、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举办“江苏‘金档’故事寻访活动”,以在全省范围内寻访一个个具有时代特征、典型意义的经济档案故事,展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以及在高质量发展始终走在前列的担当作为。
从1909年到2024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大唐南京发电厂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特别是在与党共成长的革命和奋斗历程中,这座百年老厂浴火重生,应运而变,勇于探索,敢于争先,努力发挥自身价值,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谱写了百年国企的追梦交响曲。
今天,我们就以坐落在扬子江畔的大唐南京发电厂来讲述这个“金档”故事。
大唐南京发电厂是一家拥有着114年光辉历史的红色电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见证和推动了中国电力事业的发展。
前世今生为民族解放斗争建立功勋1909年6月,由政府拨款,将城内的江宁将军府衙门与两江总督府衙门之间建造一座电灯厂,以供两个衙门的晚间照明,厂名定为金陵电灯官厂,厂址位于明皇城西华门外、内秦淮河东岸、天津桥北的旗下街(今西华巷南段),占地约6235平方米。
后因余电甚多,改为公用电厂,供社会各界装灯。
1910年9月27日,第一台100千瓦发电组进行试运转,首先向第一个用户——两江总督府及其会议厅送电,成为金陵古城第一家官办电灯厂。
民国元年,更名为江苏省立南京电灯厂。
1920年年初,筹建江苏省立南京电灯厂下关发电所,同年10月正式发电。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15日子夜,日军将拘禁在江边煤炭港附近的所有难民分批用机枪轮番扫射,使数千难民全部倒在血泊之中,这其中有下关发电所47名工人,后有崔省福和一名船工中弹未死而死里逃生。
电厂工人金义宝等在临难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为追怀被日军集体屠杀的45名电厂工人,1947年4月,在下关发电所建成“殉难工友纪念碑”,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重建并改名为“死难工人纪念碑”,时任南京市市长的柯庆施为纪念碑题词。
这也是全国第一座纪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纪念碑——“死难工人纪念碑”诉说着他们不屈的意志和坚实的脊梁,英烈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南电人坚强不屈、砥砺奋进。
这个时期也是工人们政治思想开始觉悟的时期,中共地下组织在1943年便进入了电厂,1946年4月,中共南京市委决定建立首都电厂(包括水厂)中共地下党支部,由林征负责电厂该支部的工作,截至1949年4月,该厂地下组织先后发展了11名党员,这11名党员在之后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1949年年初,下关发电所中共地下组织接到上级指示,要求尽可能地保留一些吨位大、性能好的船只并且泊在沿江一带,为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作好准备。
而国民党政府早在3月份就下达了封江令,对长江下关段两岸的船只进行破坏。
在下关发电所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带领下,电厂工人趁黑夜将发电用的煤倒入江中,致电厂无煤发电,随后以运煤为由,巧妙地拖留担负从浦口火车站往电厂运送煤炭任务的“京电号”在下关码头,直到渡江战役打响。
1949年4月22日,解放军5名侦察员冒着生命危险,化装到江南找拖船,找到了这艘“京电号”。
下关发电所船工黄兴发、纽其郎、缪金泉、黄纪发、吴诚聚、戴仁芳六人奉命驾驶“京电号”往返于下关浦口之间运送了1400余名解放军官兵过江,成为名副其实的“渡江第一船”。
4月25日,“京电”轮迎接陈毅、邓小平率领的总前委横渡长江,迎来了南京的解放。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23日是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京电号”船工户籍卡及其后人故事在全网刷屏。
大唐南京发电厂退休职工吴晓凤忍不住热泪盈眶,“这是我这么多年第一次看到当年父亲的户籍卡和上面的照片,每次经过渡江胜利纪念碑时,我都会多看几眼,感到非常自豪。
”“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和企业的魂,大唐南京发电厂百余年的底蕴是我们弥足珍贵的财富。
在新时代中国大唐卓越文化引领下,大唐南京发电厂正在加快推进大唐‘原点’红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相信通过打造大唐‘原点’品牌,我们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京电号’红色基因,实现‘百年南电永远年轻’的美好愿景!”大唐南京发电厂党委书记、副厂长乔林自信说道。
担当主力为我国电力事业默默奉献1949年5月18日,首都电厂更名为南京电厂。
1950年6月,南京电厂更名为南京电业局,下关发电所更名为下关发电厂。
在党的领导下,继承革命精神的下关发电厂进入了飞速发展期,1950年4月,青年职工李士海与班组技术人员连续奋战12个昼夜,创造了车制汽轮机迷宫板新技术,提前38天完成检修发电机组任务。
此项技术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和技术封锁,成功实现了汽轮机迷宫板的国产化,《新华日报》头版对此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同年,李士海被评选为全国劳模。
“组织的培养和关爱,让我始终心怀感恩,我那会儿最朴素的想法,就是要回报党的恩情,竭尽所能为党和国家事业贡献力量。
”新中国第一代女雷达兵、抗美援朝老英雄、大唐南京发电厂离休干部刘无瑕怀着激动的心情告诉记者。
1953年,刘无瑕从部队转业至下关发电厂,在既没有图纸,又没有零件备品的情况下,她主动承担测绘任务,没日没夜地研究技术资料,终于把测绘误差缩小到一根头发的四分之一,打破了帝国主义技术封锁。
2022年10月11日,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前夕,88岁高龄的刘无瑕老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她几十年的夙愿。
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电力建设如火如荼,作为行业内的“老大哥”,自50年代初到1990年,南京电厂向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4个电业部门输送和培训了1361名电力人才,被誉为“培育电业人才的基地”,为中国电力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底,电厂划归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装机容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技术革新不断推进。
勇立潮头为电力环保事业勇当先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降低污染和节能降耗已经成为20世纪90年代电力行业的一大难题。
下关发电厂大力推进环保电厂建设,成为首批绿色电力的探索者与实践者。
2013年,率先探索实施国际最新的超低排放技术,并果断实施改造。
2014年4月,成功实现了“让烧煤像烧天然气一样清洁”的重要转型,建成江苏省首批“超低排放电厂”。
2016年,为响应国务院、省政府关于严格长江沿岸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清洁生产等要求,大唐南京发电厂提前布局,先期开展“废水零排放”项目,并实现电厂和周边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绿色环保型发电企业。
近年来,南京电厂完成液氨改尿素改造和污泥掺烧项目,消除了企业唯一国家级重大危险源——液氨,也通过掺烧实现污泥“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绿色化”,有力地解决了城市污泥处置难题。
百年筚路蓝缕,百年砥砺奋进,百年风华正茂。
“大唐南京发电厂作为中国大唐电力报国事业的‘原点’,在114年里书写了辉煌的创业史、改革史、奋斗史,为南京解放以及新中国电力事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切实发挥央企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大唐南京发电厂厂长、党委副书记杨苏亮说。
南京市档案馆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