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杨书贞 通讯员 吕炳燕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汹汹疫情之下,华能集团渑池风电项目4名90后组成的运维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为了检修一处“得病”的集电线路,在这特殊时刻保证千家万户的用电,他们在荆棘密林中穿越,背着20多公斤的检修器材,一天往返40余公里山路,寒风中遍查45基大风车杆塔。
渑池莽莽凤凰山上,他们用脚步写下90后的担当和无畏。
徒步大山40公里修电路,团队中最大的26岁新年伊始,因为疫情,90后张晨晨的两件心头事都泡汤了:一个是和心爱的姑娘在“20200202”对称日领结婚证,一个是在3月份举办向往已久的婚礼。
说遗憾,那是肯定的。
但是在寒风中徒步大山40公里,对45基风电杆塔一个个查,一个个找,荒山密林里折腾了一天终于将1号集电线路修好时,他的激动溢于言表:“战疫关键时刻,保住供电关系千家万户,我们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张晨晨是华能集团渑池风电项目临时负责人,他带领的这支风电运营维护团队中年龄最大的26岁。
复工伊始,他第一个到岗,最关心的是大风车的正常运行。
经过连续排查,山上的1号集电线路出现故障,他决定第二天一早就出发去修。
汗衣变冰衣,“我们是铁军”这一天,天刚蒙蒙亮,他和队员们穿上全套防疫装备,背上二十公斤重的检修工具一头扎进了凤凰山。
集电线路在密林之中,本就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又逢雪过天晴,地面泥泞湿滑,背阴的山上还有未化的积雪,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行走在零下1摄氏度的山间,队员们全身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们走的是一条施工时骡马队运基材踏出的路,沿着架空线查完45基杆塔是他们的目标。
累了,他们就倚着杆塔坐在冰凉的土坡上休息一下,饿了就啃点随身带的馒头饼干。
由于无法准确定位故障线路的具体位置,他们需要一个个杆塔逐个排查。
从晨光熹微走到太阳落山,终于,他们在44号塔杆发现了故障点。
“当时大家都激动极了,因为已经整整找了一天了,但是大家都没欢呼,而是默默收拾家伙开始检修。
”回忆起当时发现故障的情景,张晨晨记忆犹新。
他告诉记者,大家配合默契,三下五除二就把故障修好了。
但是他总感觉身上不得劲,完工后一摸衣服,才发现最里层的衣服已经由“汗衣”变成了“冰衣”,“硬邦邦的,我说怎么干活不那么利索呢!”张晨晨笑笑说。
张晨晨告诉记者,虽然疫情让他的两大人生好事都泡汤了,但是疫情磨砺了他和小伙伴们更强的耐力和韧劲,“经过这一次后,我给我们团队起名叫‘铁军运维队’”。
“90后”风电场长:隔离期发明“远程值守”在华能河南清洁能源分公司,更多青春无畏的“90后”奋战在抗“疫”一线。
“白衣天使救死扶伤,风电人保电发电。
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都是为国家做贡献,这是我们‘90后’应尽的义务!” 汤阴二期风电场李牧骅表示。
据了解,华能汤阴二期风电场是12月26日投产的新风场,作为生产人员,李牧骅11月20日就进场调试设备。
从那天起,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连续值班80天。
从投产准备期每天凌晨下班,到疫情期间两班倒上足12小时,一声牢骚都没有,反而称“自己越来越有干劲”,“从刚开始的只会生套规程图,到现在的消缺游刃有余,自己有满满的成就感。
”李牧骅告诉记者。
郭二强是华能集团汤阴一期风电场场长,按照公司应急预案部署,节后返场的他被隔离了。
隔离期的他,除了隔离房,哪儿也去不了。
当惯了一期风场“大管家”的他自然闲不下来,发明了“远程值守”:一方面足不出户上传下达工作信息,另一方面利用隔离房的地理优势兼职当上了“守门员”。
每天,郭二强通过手机实时收集运维情况上报,并把上级指示及时传达给值班员,还关注疫情信息、防疫措施,发到群里督促值班员学习。
升压站大门遥控在他手里,有遥控在手,来往人员都要向隔离中的郭二强吆喝两嗓子“请开门!”目前郭二强已安全度过隔离期,他戴上口罩、护目镜等全副武装又开始在风场奔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