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电容器又名电化学电容器,是一种能够快速储存和释放电能的储能装置,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性元件。
由于其在交通、电力、通信、国防、消费性电子产品等众多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市场潜力,被全球各国列为重点研发的行业之一。
摄影/宁颖如此重要的容量王者,储能界的黑科技,当然少不了中国标签。
“在中国的超级电容器领域,凯美能源是非常有话语权的!”锦州凯美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美能源)董事长才奇说这番话的时候,显得胸有成竹,自信满满。
凯美能源总经理丁锦生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难,不由得感叹:“新领域就好比一片汪洋,而我们是这片海域最孤独的舵手,经过十几年的艰辛探索,不懈追求,凯美能源终于成长为驰骋海浪的一艘主力航母。
”凯美能源主要从事超级电容器的开发、生产与销售,是国内最早生产超级电容器的企业,也是国内生产规模最大、产量最高、产品规格最全的超级电容器专业生产的企业,同时还是第一批获得国家重点支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随着公司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凯美能源与国内国外的一些重点企业、巨头公司加强了技术合作。
在电力行业,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定制开发了“国网专用”系列超级电容器产品,成为国家电网供货量最大的超级电容器供应商;在汽车行业,为中国一汽集团有限公司定制开发了专门用于汽车的“车用超级电容器”;在电商物流行业,为京东物流定制开发适用于物流仓储AGV搬运车的超级电容器模组产品,为京东打造智能化的物流仓库贡献了高科技力量;在家电行业,与韩国三星(SAMSUNG)集团开发了特殊要求的超级电容器,经过多轮产品对比评测和工厂现场审核,成为三星集团的超级电容器优选供应商。
凯美能源在超级电容器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截至目前,凯美能源荣获国家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是国家能源局“电能计量设备用超级电容器技术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
该公司生产的超级电容器有七大系列、上千余种规格型号,在国内数十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客户数量高达数万;在智能电表领域占有率高达80%,针对宽带载波领域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91%以上,并出口至欧美、日韩等三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乃至国际超级电容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超级电容器领域的“隐形冠军”。
主动放弃“铁饭碗”下海创业与国外相比,我国超级电容器的研究起步晚,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一直到2005年国家制订了《超级电容器技术标准》,才终于填补了我国超级电容器行业标准的历史空白;同年,中国科学院电工所完成了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2006年,我国首条超级电容器公交线路在上海投入商业化运营。
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远在辽宁锦州的才奇从东北一家国企主动辞职,放弃铁饭碗,与他的好朋友丁锦生联手创建了凯美能源,正式进入超级电容器行业领域。
对于为何选择进入超级电容器行业?事实上,早在辞职之前,才奇就与丁锦生就十分关注超级电容器的国内国际市场动向。
从基层一线员工成长起来的才奇,深知市场强者恒强、适者生存的残酷;再加之他对钻研科技有特殊感情,一心想选择高科技有关的赛道。
因此,在经过一年多的深入调研考察之后,两人一致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超级电容器将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重视,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
凯美能源成立于2006年,是国内第一批研发超级电容器的企业。
当时国内了解超级电容器的人很少,我国超级电容器的市场极不完善,这种高科技产品在国内尚未形成较大市场。
认识才奇和丁锦生的人,并不看好凯美能源的发展前景,还有朋友劝他们及时退出这个行业。
据才奇介绍,筹建凯美能源之初,确实是步步艰难。
第一是选项难。
在行业内,中小型超级电容器的发展前景一直不被看好,而是一股风似的,都纷纷进入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大领域了。
他认为,凡是市场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想干的事就轮不到我们了,竞争必定是很激烈,“找低于20%的人认可的事才有可能成功”。
第二是融资难。
由于没有抵押物,从银行方面无法获得贷款。
才奇和丁锦生只能四处找亲戚朋友借钱,千恩万谢,终于筹了500多万元。
第三是要坚持,要坐冷板凳,要耐得住寂寞。
凯美能源开发出来的超级电容器是新产品,市场尚属空白,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改进技术和产品,同时在全国开拓新市场。
2006年底,凯美能源生产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片叠片式超级电容器用电极片。
担负着500多万元巨额债务,才奇和丁锦生全身心投入到企业运营中去。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与科技发展,现在的公司已成为国内生产规模大、产品规格齐全、具备竞争力的超级电容器专业生产的企业。
时至今日,两个人回想创业初期,仍然感受到当年的沉重压力,所承受的巨大风险。
“如果创业投资失败了,可能我俩人后半生都翻不过身来!”丁锦生如是说。
与国际巨头“掰腕子”对于超级电容器,才奇有个颇为形象生动的比方:“简单来说,超级电容器就像猎豹一样,爆发力强,尤其是在设备启动需要高强度电流时,超级电容器可以凭借它的优势稳定高效的输送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