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中信证券)公司概况:以核电、冶金设备为核心的重机制造企业公司是中央管理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
公司始建 于 1954 年,于 1960 年建成全面投产;1993 年成为国家首批 57 家试点企业集团之一; 1999 年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 39 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 2003 年起由国务院国资委管理;2010 年公司于上海证交所 A 股上市;2017 年完成公司 制改制,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整体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名称由“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 司”变更为“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
目前,中国一重已发展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重型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能源重大装备材料研发中 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主要产品有核电设备、冶金设备、重型容器、大型铸锻件、专 项产品、重型锻压设备、矿山设备等。
公司是大型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稳定,实控人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 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一重集团”)持有公司 63.88%股份,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其直接拥有中国一重集团 100%的股 权。
除中国一重集团外,前十大股东各自持有的股份均不超过 5%,公司股权结构稳定。
现任董事长陆文俊于 2022 年 4 月上任。
公司 2022 年实现收入 238.9 亿元/YoY+3.3%,实现归母净利润 1.0亿元/YoY-38.7%。
23H1 公司实现收入 94.2 亿元/YoY-18.8%,实现归母净利润 0.5 亿元/YoY-19.4%。
公司业 绩承压,主要原因为在订货额同比增长的情况下,受订单不均衡及生产安排的影响,公司 阶段性产量下降。
在核电行业不断复苏回暖,下游需求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公司业绩有望 实现止跌回升。
公司盈利能力逐步改善,自 2022 年起毛利率实现增长,23H1 毛利率为 10.03%。
公 司近年净利润一直维持低位,保持在 0.5%左右;自 2022 年起公司毛利率实现提升, 2022/23H1 毛利率分别为 10.44%/10.03%,主要原因为核电设备及重型压力容器等高毛利 率业务占比得到提升。
未来随着业务结构优化,对毛利率业务的重视及对高营收占比业务 的持续优化,公司有望。
实现盈利能力进一步改善。
公 司 控 费能 力 显著 改 善, 研 发 费用 率 保持 稳 定, 其 他 各 项费率实 现 下降。
2018/2019/2020/2021/2022 公司四费费率总和分别为 14.2%/13.1%/8.9%/8.1%/8.2%,自 2018 年来显著下降,在近三年维持低位。
在总费用率维持下降趋势时,公司研发费用率 维持在 2.5%左右,主要原因系公司为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主业发展,加大研发支出投入, 在营业收入实现增长的情况下,维持研发费用率的稳定,为公司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核电设备行业复苏,冶金设备迎智能化新方向核电设备行业:核电机组核准恢复,核电设备产业链迎景气拐点核电机组发电量逐年增长,商用发电量占比持续提升,2022 年达到 5%。
中国大陆核 电机组商业发电量自 2017 年起保持逐年递增趋势,在 2022 年达到 4177.9 亿千瓦时,连 续五年保持正增长;同时核电商用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率自 2013 年起持续提升,近年已 由 2013 年的 2.11%增长至 2022 年的 4.98%。
2011 年福岛核泄漏导致行业发展低谷,近年重新回暖,“十四五”期间,根据中国核 能行业协会《中国核能发展与展望》,中国将保持每年 6-8 台核电机组核准开工节奏。
2008 年至 2010 年间,国内核电产业建设迎来一次高峰期,在三年内核准 26 台核电机组,其中 在 2008 年一年内即核准 16 台核电新机组。
2011 年突如其来的福岛核事故给国内行业带 来巨大冲击,导致之后几乎五年内的核电机组核准停滞,除去 2012 年的 3 台和 2015 年 的 8 台,2011 至 2017 年几乎没有核电机组得到核准。
直到 2018 年起,核电机组核准回 归正轨,目前也迎来新一轮的热潮,2022 年也是十年内首次核准达到 10 台。
“十四五” 期间,中国将保持每年 6-8 台左右核电机组的核准开工节奏,核电装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到 2030 年,核能发电量在中国总发电量占比将达到 10%,达到目前世界平均水平。
2023 年截至 7 月 4 日,新核准 6 台机组,新开工 3 台机组。
我国核电机组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在建核电机组 25 台,规模保持世界领先。
2023 年 4 月 26 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在京发布《中国核能发展报告 2023》蓝皮书,报告显示, 2022 年以来,我国新核准核电机组 10 台,新投入商运核电机组 3 台,新开工核电机组 6 台。
截至该蓝皮书发布日,我国正在建设的核电机组共有 24 台,总装机容量约为 2681 万 千瓦,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
商业运营的核电机组共有 54 台,总装机容量为 5682 万 千瓦,位列全球第三。
截止数据统计日 2023 年 7 月 4 日,中国在建核电机组数为 25。
截 至 2022 年,我国核电的总装机容量占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 2.2%,核能发电量达到世界第 二。
与燃煤发电相比,2022 年我国核电发电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近 1.2 亿吨,减少排放 二氧化碳近 3.1 亿吨。
核电发电量持续增长为保障我国电力供应安全和碳中和时代背景下 推动降碳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 37 台核电机组获满分,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根据《中国核能发展报告 2023》, 2022 年我国 37 台核电机组在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的综合指数中获得满分,占全球满分机 组的 50%。
该指数评估了核电机组在发电能力、生产效率和安全性能等方面的综合水平。
我国核电机组的满分比例和综合指数平均值均超过了美国、俄罗斯等主要核电国家,并且 优于全球机组的平均水平。
另外,截至 2023 年 7 月,国内外共有 5 台使用“华龙一号” 模组的核电机组建成投产,9 台机组正在建设,“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有序推进,也标志 着我国自主掌握了三代核电技术,核电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冶金装备行业:双碳时代下,冶金装备行业迎来智能化低碳发展新方向我国已成世界最大冶金装备市场,2021 年收入 1364.9 亿元。
根据中国重型机械工业 年鉴数据,2015 年来,我国冶金装备制造行业主营业务年收入基本稳定在 1100 亿元以上, 2021 年达到 1364.9 亿元,较 2020 年同比增长 7.0%,自 2018 年起进入增速上行周期。
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冶金设备市场,市场规模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
冶金装备是典型 的下游行业需求拉动型行业,其景气程度与国家宏观政策、固定资产投资、下游行业发展 状况息息相关。
国内头部企业份额提升,基本实现进口替代。
近年,我国冶金装备制造行业迅速发展, 行业内早期占主导地位的多为大型外资企业,如德国西马克集团、意大利达涅利集团等国 际企业较早进入国内市场,凭借深厚的产品技术积累、品牌形象和完善的管理体系,长期 占据着大部分市场份额。
目前,随着国内头部企业的制造工艺与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行业 内有了不断增强的话语权,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基本实现了对进口产品的替代,且部分产 品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冶金装备迎来智能化、无人化发展趋势。
工信部发布的《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 (2016-2020 年)》提出加快推进钢铁制造信息化、数字化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 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
自动化、智能化有利于提高设备的无人化操作水平, 降低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提高加工效率。
目前国内冶金装备及生产 线的自动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在轧线以外的生产准备方面,智能化与无人化水 平仍有待不断提升。
此外,各类设备之间的技术匹配要求越来越高,从单机设备运行,发 展到整条冶金生产线工艺流程的设计和生产及智能化、无人化的实现,是冶金智能制造装 备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行业下游需求收紧,政府控制粗钢产量。
近年来,随着行业下游需求侧房地产行业的 持续低迷,对钢材的需求也不断走低。
政府为保证平衡,通过控制粗钢产量在供给侧进行 把控。
2020 年前粗钢产量稳步上升,2021 年及 2022 年,由于政府压减,粗钢产量分别 为 10.3 亿吨/10.1 亿吨,实现负增长,2022 年产量增速为-2.1%。
国家政策出台推动行业向低碳清洁方向转型。
2021 年 10 月国务院出台《2030 年前 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工业领域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同时钢铁等行业需严格执行产 能置换,完成碳达峰任务。
2021 年 11 月国家出台《“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 其中要求钢铁行业在“十四五”期间完成 5.3 亿吨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4.6 亿吨焦化产 能清洁生产改造。
钢铁行业出台《钢铁行业碳达峰及降碳行动方案》,目标于 2025 年前, 钢铁行业实现碳排放达峰,2030 年钢铁行业碳排放量较峰值降低 30%,预计实现碳减排 量 4.2 亿吨。
下游钢铁行业新目标相应带动冶金装备行业向低碳清洁方向转型。
政策推动行业发展,冶金装备进入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发展方向。
工信部及国家发 改委分别发布政策文件,对钢铁冶炼行业中上游核心设备提出要求,冶金装备将迎来发展 新契机,绿色发展、智能化发展将成为新时代的主题,同时数字化转型赋能冶金设备制造 也将成为新趋势。
公司看点:重装行业支柱企业,技术创新注入新活力中国一重为重型装备行业支柱型企业。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一重)的前 身是第一重型机器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156 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60 年来通 过引进吸收再创新,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是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拥有国家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型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能源重大装 备材料研发中心;拥有齐齐哈尔、天津、大连“三大基地”,已发展形成了专项装备、核 电装备、石化装备、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服务业、新能源装备等“七大”主要业务板 块。
主导产品技术水平国内领先,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
设计制造的产品先后装备了中国“三桶油”、“三大核电”、“三大电站”、“三大冶金”等企业、集团。
至今,共为国民经 济建设提供机械产品 350 多万吨,开发研制新产品 400 多项,填补国内工业产品技术空白 400 多项,不仅大大提升了我国重型机械产品的制造水平,而且有力地支持了国家重点工 程建设。
主营业务稳中有进,技术创新注入新活力核电装备:中国一重是国内最早开发生产核能设备的企业,也是国内最大的核电锻件 供应商,中国一重大力推进核压力容器、蒸发器、稳压器、堆内构件、主管道等产品的技 术和市场开发,已具备核岛一回路核电设备的全覆盖,成为全球少数兼备核岛铸锻件和核 岛成套设备制造能力的重要供应商,国际先进核岛设备供应商和服务商。
是国内唯一承担 并已完成二代、二代加、三代、四代核电技术装备制造的企业,具备年产 5 台套核岛一回 路主设备和 5 套常规岛转子锻件及汽轮机铸件的生产能力。
目前在建核电站 80%以上的核 电锻件、70%以上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均由中国一重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核电产业的 安全高效发展,是国家核电“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
冶金装备:中国一重是冶金企业全流程供应商,是我国少数具各向国内外钢铁企业提 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套轧制设备的制造商,掌握核心技术,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均国 际领先,并拥有工程总承包能力,为国内所有知名冶金企业提供核心装备。
我国 1250mm 以上轧机 80%均由中国一重制造,高端冶金装备市场占有率 60%以上,产品包括冶炼设 备有各种规格连铸机、转炉、电炉等;轧制设备有冷、热带钢轧机组、型钢轧机机组、长 材轧机组以及剪切机、矫直机、定宽机、卷取机等。
中国一重积极向制造服务、EPC、融 资租赁、运维运营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拓展,加快推进磨辊间运维服务,客户终端远程诊 断、产品全生命期运维保障,重点提升系统总集成和高质量服务能力。
石化装备:中国一重是世界最大的加氢反应容器装备供应商,具备世界一流的制造资 源、制造技术和产品品质,其容器产品包括煤液化反应容器、加氢反应器、PTA 反应容器、 环氧乙烷反应容器、大型换热器、煤气化炉等。
拥有 90%的市场份额,其重型压力容器的 材料研究和制造技术己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已具备年产各类石化容器 5 万吨能力。
产品类型覆盖国内外绝大多数的石油、化工市场,已向用户提供 500 余台容器产品,其中,千 吨以上容器超过 40 台。
锻压装备:中国一重是国内最大的锻压装备制造企业之一,产品包括机械压力机、热 模锻压力机、拉伸矫直机及各类大型液压机,先后为汽车、铁路机车车辆、特种材料开发、 石油开采及输送行业提供各类锻压装备数百套。
设计、制造了国内最大的 300MN 模锻压 力机、国内首台 125MN 自由锻造水压机、世界先进的 150MN 自由锻造水压机,拥有多项 核心技术专利。
其中自主研制的 150MN 锻造水压机和 400 吨米巨型锻造操作机,分别获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
工程装备:产品覆盖大型矿用控掘机、盾构机、弯板机、辊磨机等各类工程装备,已 为客户提供大型矿用挖掘机 40 余台,产品装备了中煤平朔、神华准能、江西铜业、鞍钢 等国内各大露天矿山,并出口美国、加拿大、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智利、南非、巴 西等国家。
各种规格的盾构挖掘机、大型弯板机、卧式辊磨机,广泛应用于隧道工程、城 市地下管网、锅炉、造船、机械制造、冶金、水泥、环保行业,装备技术水平一流,可满 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新材料业务:中国一重建成了世界一流的大型铸锻钢基地,拥有世界领先的制造资源 和工艺技术,努力发展以大型铸锻件为代表的新材料,大力开展新材料、新工艺等开发, 在舰船、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及大型水电铸锻件、大型锻钢支承辊及工作辊、大型镍基锻件 等关键铸锻件工艺新材料和以镍基细晶棒料锻件为代表的航空航天等关键部件制造工艺 及高温合金材料深入研究,成为世界品牌。
打造创新体系,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打造技术创新体系,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力。
中国一重始终坚持实施创新 驱动力战略,按照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重大专项研究管理、公司发展战略所需的技术和新产 品开发管理、公司内部二级单位相互委托开发管理的“三个”管理维度,结合工程化研究 和产业化研究“两个”研发层面,即“3+2”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 以技术创新、核心技术开发为引领,供需双方合同制、分级分类管理、开放合作、强激励硬约束等相融合的多元化、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逐步激发科技研发系统内生动力和广大 科技人员创造活力。
另外,中国一重也建立了“四级+四类+五室+一套”的“4451”基层 创新体系(即形成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子公司事业部中心和制造厂四级联动、发挥大国 英才、大国工匠、首席技术专家、首席技能大师四类人员作用、发挥觉员、劳模、青年、 党外人士、技能大师五个创新工作室作用、开展好百万一重杯劳动竞赛),并进一步完善 跨单位、多层级的创新联合体,使各类创新主体优势互补、各展所长,为企业高质量发展 提供创新驱动力。
公司获多项质量体系认证,实现制造可持续发展。
公司主动申请各项质量体系认证, 获 ASME 核压力容器制造证书(N、NPT、NS)、ASME 非核压力容器制造证书(U、U2)、 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制造证书、特种设备(压力容器)制造资格证书认证,资质保持至今, 实现公司制造可持续发展。
积极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国际化发展战略先后与多家国际知名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重先后与西马克 (SMS)、三菱重工(MHI)、日立造船(HITACHI)、通用电器(GE)、P&H 矿山设备(P&H)、 法马通(FRAMATOMEANP)、克鲁索(CREUSOT)、奥钢联(VAI)、台尔尼(TERNI)、 斗山重工(DOOSAN)等国际知名公司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业务走向世界。
中国一重大力拓展印尼镍铁等有色金国冶炼 加工业务,不断向“—带一路” 沿线国家福射。
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巩固已有产品市 场,推进发展新兴业务市场。
加快推进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从冶金成套装备及备件产品、 新材料为主向石化容器、环保装备等多产品领域扩展。
积极参与共建 “一带一路°,加 快推进开展沿线国家能源资源开发、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方面的国际工程项目。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
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