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印象中,核弹发射井是大国重器,是战略反击的支柱力量,当然不能密集布置在一起,被敌人“一锅端”可就太不划算了,还会误大事。
但是,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往往超过我们的认知,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空军的MX弹道导弹,发射井布置得像风力发电站一样密集,那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MX弹道导弹的特殊之处吧。
美军MX弹道导弹发射井部署示意图上世纪70年代,为应对苏联越来越强大的核威胁,美国决心发展一种新型陆基弹道导弹,提高战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该项目被称为Missile-X,简称MX。
当时,几乎整个美国社会都在为这种导弹的研制出谋划策,由此达成了一些非常先进的目标,比如有史以来精度最高,CEP约为90米;有史以来携带分导子弹头最多,数量达到10等等。
MX导弹的分导弹头放在现在也是最多的而在导弹的部署方式上,美军依然选择了传统的地下发射井,而且发射井之间靠得非常近,密密麻麻,占满了美国西南部沙漠峡谷地区25平方海里的面积。
当然,我们看到的仅仅只是放大了发射井和掩体的示意图,真实的布局没有图片中这么夸张,说是密集部署,但实际上每个发射井之间的距离,最少在1英里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7公里。
实际部署没有效果图中这么夸张美军此举让人不懂,但实际上却是非常有道理的。
和大家想象不一样,密集布置的生存率其实是最高的。
因为这些导弹都是地下发射,有厚厚的井盖和安全保护措施,敌人发射的核导弹,不可能一下摧毁一大片,一枚30W到50W当量的核弹头,往往只能摧毁一个发射井。
而在这一区域,一共有4600个掩体和发射井,后续他们还计划建造2000个,这样算来,加上被拦截的损耗,敌人要想一锅端掉这个密集的发射阵地,需要的导弹数量他们可能自己都数不过来。
基地里还有导弹组装工厂不仅如此,虽然有4600个掩体和发射井,但是它的导弹却只有200枚,算下来大约每23个导弹掩体和发射井里,才有1枚MX导弹,这等于是用大量的假目标,牵制了敌人大部分的核弹头。
另外,由于这些导弹都是部署在无人区,所以在遭受敌人打击时,对城市和有人居住区影响最小,而且这样也有利于部署反导和拦截系统。
真真假假让人分不清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发射井之间,是有地下铁轨系统相互连接的,导弹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被装在火车上,随机在23个掩体和发射井里机动。
这就有点像“打地鼠”游戏,你按住这头,按不住那头,它随时掌握主动权,而你只会手忙脚乱。
你如果想全部按住,可惜只有10根手指头,导弹数量很可能不够用。
导弹其实是在地下坐火车机动的敌人就像打地鼠的喵星人一样虽然海基和空基部署战略导弹的优势明显,但陆基发射井依然是主动核威慑的最重要一环,往往第一波战略反击就靠陆基导弹了,潜射,空射只能是有益的补充。
特别是对于空基、海基力量并不强大、绝大部分海域被几道岛链封锁的国家来说,陆基发射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机动中的导弹列车导弹从掩体内的火车上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