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周孝信:2060年碳中和,煤电装机和发电量占比需双双降至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04   来源:风电设备   作者:风电滑环   浏览次数:93
核心提示:能源新闻网讯2021年6月2日,SNEC第十五届全球光伏大会在上海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发表了题为“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电力系统发展前景和关键技术”的报告。周孝信根据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设置了四种不同的情景。他通过分析能源消费的相关数据得出一个结论:而要想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需要电力系统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能源系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在2027年达峰。周孝信指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需要我国电源装机结构不断向清洁化方向调整,2033年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2060年超过82%,煤电

   

能源新闻网讯2021年6月2日,SNEC第十五届全球光伏大会在上海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发表了题为“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电力系统发展前景和关键技术”的报告。
周孝信根据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设置了四种不同的情景。
他通过分析能源消费的相关数据得出一个结论:而要想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需要电力系统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能源系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在2027年达峰。
周孝信指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需要我国电源装机结构不断向清洁化方向调整,2033年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2060年超过82%,煤电装机需在2025年后持续下降,2060年仅保留约0.7亿千瓦,占全国装机总量的1%。
煤电发电量同样如此,煤电发电0.22万亿千瓦时,占比约1.4%。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中和的基础条件。
周孝信分析道,“十四五”期间我国单位GDP能耗将降至15.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1.4%,下降幅度分别超过“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13.5%和18%的指标要求。
电力结构改革过程中,技术进步显得尤为重要,周孝信认为有8大技术是具有全局影响力的关键性技术。
其中清洁高效低成本氢能生产和储运转化和应用技术以及新型输电和超导综合输能技术尤其值得关注。
国际能源网记者了解到,未来需要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探索融合既有煤电和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又有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解水制氢、制甲烷、制甲醇技术,这样可以构建综合能源生产单元,使其成为能源电力系统中具有多种能源产品和灵活性调节功能的新成员。
期望其能作为煤电低碳、无碳转型路径方案的一种选择,以此支撑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能源新闻网)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