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火轮船与龙尾车:龙尾车与蒸汽机也有关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04   来源:风电滑环   作者:节能风电   浏览次数:66
核心提示:火轮船与龙尾车:龙尾车与蒸汽机也有关系。火轮船,实际上,也与提水机械中的“龙尾车”、蒸汽机关系密切。为什么这么说呢?1、龙尾车就是提水机械的一种。先看《“龙尾车”,“自行车”、“自行驱暑扇”等机械发明》涉及“龙尾车”的部分内容:「龙尾车」看到四五次以上了了,几乎都是出现在明末清初的时候。第一次:《职方外纪》是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根据庞迪我和熊三拔所著的底本编译而成。龙尾车,也出现在传教士的《职方外纪·厄入多》埃及伪史部分:“昔有国王,专求救旱涝之法得一智巧士:曰亚尔几默得者,为作一

   

火轮船与龙尾车:龙尾车与蒸汽机也有关系。
火轮船,实际上,也与提水机械中的“龙尾车”、蒸汽机关系密切。
为什么这么说呢?1、龙尾车就是提水机械的一种。
先看《“龙尾车”,“自行车”、“自行驱暑扇”等机械发明》涉及“龙尾车”的部分内容:「龙尾车」看到四五次以上了了,几乎都是出现在明末清初的时候。
第一次:《职方外纪》是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根据庞迪我和熊三拔所著的底本编译而成。
龙尾车,也出现在传教士的《职方外纪·厄入多》埃及伪史部分:“昔有国王,专求救旱涝之法得一智巧士:曰亚尔几默得者,为作一水器,以时注泄,即今龙尾车也”!第二次:1627年(明天启7年)在中国出版了一部反映当时科学水平的巨著《远西奇器图说》。
奇器图说,是由德国传教士邓玉函(Johann Terrenz, 1576~1630)口译、王徵(1571~1644)笔述绘图,发行于1627年。
龙尾车,这本书第三卷介绍的阿基米德螺旋吸水器,称为龙尾,手动吸水器称为玉壶。
等等。
第三次:《坤舆图说》17世纪西洋比利时人南怀仁用汉语编写地理书,初刻于康熙甲寅年(1674)。
该书分上下二卷,为解说同年所刻的《坤舆全图》而作。
龙尾车,也出现在清朝时的传教士南怀仁《坤舆图说·阨入多》“昔国王求救旱涝,得智巧士亚尔几墨得,作一水器,以时注泄,便利无比。
即今龙尾车也。
”第四次:黄履庄(1656-?),广陵(今扬州)人。
清初制器工艺家、物理学家。
在工程机械制造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少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尤喜出新意制作诸技巧工艺。
常作小物自娱。
著有《奇器图略》,现已节存于《虞初新志》,共有27种。
其中,黄履庄的「龙尾车」,明确写出了是一种「提水机械」。
据说,徐光启的五世孙“徐朝俊”也精于钟表,大约在 1809 年出版《高厚蒙求》,不过,出版年份说法不一,有说1809年,但也有1807年的,更有见到有说1815年出版《高厚蒙求》的。
一般来说都称《自鸣钟表图法》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中国唯一的一部钟表专著,此书的作者是清代的徐朝俊。
徐朝俊,生卒不详,字冠千,号恕堂,江苏娄县东亭桥人(今上海市),生活在乾隆、嘉庆年间。
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的五世孙,家学厚实。
嘉庆十四年著成《高厚蒙求》,包括《天学入门》、《海域大观》、《中星表》、《天地图仪》、《自鸣钟表图说》等9种(现藏江苏博物馆)。
《自鸣钟表图说》为今所见我国第一本造钟专著。
关于编撰《自鸣钟表图法》的目的,徐朝俊在序中开宗明义:“自元、明以来,而钟表渐行中土,独惜缙绅士大夫之有是器者,恒以机滞易停为憾。
”高厚蒙求五集,清徐朝俊。
徐朝俊,字恕堂。
清松江府娄县人,家住郡城内东亭桥堍。
岁贡生。
性聪慧,精天文、算学等。
创制“龙尾车”,灌田功效很高。
此处也提到了「龙尾车」,龙尾车就是提水机械的一种。
图 《泰西水法》介绍龙尾车,其中提到「三代而上仅用桔槔,东汉以来盛资龙骨」。
2、蒸汽机最早也是用来提水的机械。
我们再按照西夷蒸汽机发明的介绍来继续分析:最早的蒸汽机是萨弗里发明的,是用来提水的。
人们都知道的瓦特其实是改良了蒸汽机,提高了蒸汽机的效率,使蒸汽机能够广泛应用于工业和运输。
法国人德尼斯·帕潘(也译为巴本)发明 1688 年发明蒸汽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 1765 年到 1790 年。
蒸汽机是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往复式动力机械。
蒸汽机的出现曾引起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
直到20世纪初,它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动机,后来才逐渐让位于内燃机和汽轮机等。
早期船只使用木船,不是中国古人造不出来认为铁太重浮不起来,认为古人不懂浮力定律。
最早的浮力定律应用“曹冲称象”都是在中国,古人怎么可能不知道呢!世界第一艘铁甲船出现在南宋,秦世辅的铁壁铧嘴平面海鹘战船,为什么没能延续下来应用呢?这是因为无法解决全铁船在海水中腐蚀以及动力的问题。
古代木船也有铁质部件,慢慢披甲,而且也不是只用铁。
比如铜,作为导线就比铁好。
还有就是动力,直到19世纪蒸汽机才搬上船,汽轮机要到1882才出来,才有后来的无畏舰。
19世纪下半叶,随着钢及其合金的广泛使用,汽轮机诞生了。
最早的汽轮机是由瑞典人德拉瓦尔在1883年发明的。
它利用高温高压蒸汽直接驱动叶轮转动,运转速度每分钟可达1.8万转,十分惊人。
汽轮机的转轴和发电机相连,能够充分利用煤的热能提高发电效率。
从此,人们可以用煤生产出廉价的电,电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
如今,“蒸汽时代”似乎已成为历史,其实不然,我们所用电力的绝大部分仍然是用汽轮机产生的。
按照蒸汽机的出现是用来提水的也可以知道,确实是从提水机械发展出来的。
图 《泰西水法》中的龙尾车图3、龙骨水车是抽水机,而西方并没有抽水机,最早是通过中国书籍认识中国船舶上的抽水机的。
前面提到「龙尾车」提水机械,还有一种龙骨车是抽水机,属于方形板叶链式抽水机,后来应用在船舶上抽水。
西方并没有抽水机,而是通过中国书籍知道中国船舶抽水机才认识龙骨水车,绝非什么从西方“传入”的。
在杜石然的《科学史论集》中《从<中华大帝国志>看明末东西科技交流》一文里提到冈萨雷斯·德·门多莎(Juan Gonzalez de Mendoza)在1582年谋求出使中国失败返回欧洲之后,根据所收集的各种资料汇编成的一本《中华大帝国志》一书。
书的全名是《根据中国人自己所著的书籍以及访问过该国的传教士和其他人士的报告而作出的,关于中华大帝国最值得重视的事物、礼仪及习惯等等的记述》。
德·门多莎在其中一章中提到中国的船舶,介绍了安装在船上的抽水机,这抽水机是龙骨水车,西夷人是第一次见到,说道:“在这些船上所安装的抽水机,和我们的完全不同,制造的很是巧妙,抽水效率很好。
它是由很多可以提水的机件组合而成的构造,是放置在船舷的两侧的。
抽水工作实际上可以很轻松地完成。
之用一个人,坐在那里,好像上楼梯一样的踩蹬,使一个洲不停地旋转即可。
不论舱内进了多少水,一艘大船,大概只需15分钟即可完成排水作业。
”——(引自1987年方励之主编《科学史论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第一版,第205 - 206页。
)此事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里也有记载:“方形板叶链式抽水机(龙骨车)是由中国流传到整个世界的最有益的发明之一......……欧洲最早的方形板叶链式抽水机(龙骨车)制于公元16世纪,它直接模仿中国的设计。
到公元17世纪末,英国海军仿制了中国的龙骨车,作船上排除船舱污水用。
荷兰人A·E·范布拉姆·霍克吉斯特(A·E·van Braam Houckgeest)把龙骨车介绍到美国,他说那里‘已证明有极大的用途’。
到公元18世纪,奥利弗·埃文斯(Oliver Evans)在磨面众采用了带式传运器,这就导致现代谷物升降机的发展。
到公元16世纪,欧洲挖泥船用挖斗代替板叶,这是现代采矿和开采业众采用的带式传运器上排水设备的先驱。
近至公元1938年,古典式的龙骨车再次由中国传入美国,用于从犹他州的大盐湖众抽出可结晶的盐水。
”——引自([美]罗伯特·K·G·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1995年12月第1版,第104-105页。
)所以,在此之前的西方不可能会作「龙骨水车」,自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提水机械,更不可能在明清期间出现徐光启等人说的那样,有什么比中国更先进的「龙尾车」,也就发明不了蒸汽机了。
4、人力明轮船的发明,系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
古人称人力明轮船称为「车船」,都与中国古代通称轮转机械为「车」有关。
自汉魏以来,机械学已比较发达。
汉代造出记里鼓车、曹魏时马钧创造指南车,都运用了齿轮传动原理。
翻车——龙骨水车也已出现,它由人力操纵转轴以带动木叶片来提水灌田。
又据《抱朴子》记载:每年屈原投江之日,人们争相“命舟楫以迎之”。
延至东晋时,“或以水车为之,谓之飞凫,亦日水马”幢引。
水车是船名,水中之车,应该有轮;其行甚快,故又称水中之马。
祖冲之本人就曾制造过指南车,翻车的木叶片、水车船的高速都给他以启发,由此他造出了千里船。
所谓千里船,应该是在船底两侧安装木质叶轮,人工在船内踏动转轴,叶轮飞旋,轮上的叶片依次入水,从而使船得到连续的推力,其行速大大超过一般木船。
以水中千里马誉之,故日千里船。
其含义与荆楚地区之水马相同。
千里船是在水车基础上改进而成。
此后史籍中未再见「千里船」之名,但「水车」之名却屡屡见之。
如:梁将徐世谱为讨伐侯景叛军,“时景军甚盛,乃别造楼船、拍舰、火舫、水车以益军势”(《陈书 徐世谱传))。
《荆楚岁时记》亦云:端午日,“河上之人以水车船”举行竞赛。
这颇有些现代水上快艇大赛的意味了。
水车本是汲水灌溉的农具,又称翻车、踏车、龙骨水车。
魏晋时期已经流行。
人力明轮船的机械构造和作用原理与龙骨水车是相同的,因此这种名为「水车船」的船舶,应当是人力明轮船。
这也提示我们,人力明轮船的发明,系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
后来人们将人力明轮船称为「车船」,就渊源于此。
当然,「水车」、「车船」等名称,也都与中国古代通称轮转机械为「车」有关。
而中国的历史记载也证明了人力明轮船,又叫「水车船」的确是与龙骨水车相关的。
《南齐书·祖冲之传》云:“冲之解钟律博塞,当时独绝,莫能对者。
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力,施机自运,不劳人力。
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日余里。
于乐游苑造水碓磨,武帝亲自临视。
”祖冲之……曾设计制造出新型船舶,“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
古代船舶的动力或是风帆或是桨、橹、梢等类工具。
关于千里船的记载中没有提到帆与桨。
而且如果它与一般木船一样采用常规的推进工具,也不可能获得超常的航速而被称为千里船。
所以其动力设施并非桨、帆等物。
又据李龟年《记杨么本末》载:“车船者,置人於前後踏车,进退皆可,其名大德山、小德山、望三州及浑江龙之类,皆两重或三重,载千余人。
又设柏(拍)竿,其制如大桅,长十余丈,上置巨石,下作辘轳贯其颠。
遇官军船近,即倒柏(拍)竿击碎之。
”可见车船也可以做楼船、拍舰,这进一步佐证了南朝时徐世谱的“水车”极有可能是一种动力推进装置,而非车船,这种“水车”动力装置一样可以用在其他战船上,如“楼船、拍舰”等。
南北朝晚期,文献中又出现「水车船」的记载。
《陈书·徐世谱传》和《南史·徐世谱传》均记,梁时水军将领徐世谱“造楼船、拍舰、火舫、水车以益军势。
”这里的“火舫”不知道是否是后世“火轮船”的起源。
从简单的逻辑来判断,“别造”的“水车” 应该不是“龙骨水车”这类汲水工具,而很可能是源于“龙骨水车”原理的“车船”或“车船”的动力推进装置。
《陈书》记载:徐世谱“寻领水军,……与景战于赤亭湖。
时景军甚盛,世谱乃别造楼船、拍舰、火舫、水车以益军势。
将战,又乘大舰居前,大败景军,生擒景将任约,景退走。
因随王僧辩攻郢州,世谱复乘大舰临其仓门,贼将宋子仙据城降。
”因为此处称呼“水车”,我们一般不会将船称为车的,所以这里“水车”似乎更可能单独指明轮桨叶这套动力系统。
因为明轮桨叶这种动力装置,完全可以单独附加于其他普通木桨船只之上,从它们原先的桨孔中安置明轮转轴,在露在舷外的转轴端点处装上明轮桨叶,水手在船内踏行或者牛马转动。
所以,此时的南朝水军,很可能已经开始分类、模块化生产车船等船只机械了。
他们单独批量建造人力踏动或马力转动的水车,然后再组装进“楼船、拍舰、火舫”之中。
(“拍舰”应该是装有拍杆的战船,也不排除“火舫”可能如赤壁之战中的燃烧船一般,是指南朝水军装备的高速双体式燃烧船)而水力纺车,元代王祯《农书》始见记载,水力纺车应为宋代的产物。
18世纪水力纺车才在西方出现,后来传入霉国。
图 《博物新编》里的各种引水上行法和水轮图恰好据说是罂国人合信与徐寿合译的《博物新编》(1855)中就有各种引水上行法和水轮图,这些机械用得着引进吗?这不是中国人早就有知道并应用的机械,怎么还需要罂国人合信来教,这种所谓的“合译”究竟有多少东西是外来的,需要打个问号了。
清代斌椿在《乘槎笔记》(1866年)游欧洲时介绍他又看到西夷造钱法用到了“火轮法,以水气冲激推机,令进退铁管中。
机之一端,连大轮之枢,以运动长轴。
轴置屋梁下,分系韦条,运千百小轮,大轮转则轴转,轴转则众轮俱转。
轮有横直,各适其用,工匠分之。
”又记“得火轮车式样一具,王承荣代购也。
(车长八寸,烟筒水管轮机各器皆备,以烧酒代石炭,燃令水沸激轮,自能驰行不息。
)”凡是类似中国筒车和水车形式的水利提水机械,图上就有类似的形式,那就不可能需要引进。
那么,是不是这么回事呢?的确是这么回事。
在此之前,徐光启等人一直在中国说龙骨水车是西夷传教士发明的,事实却是西方1582年通过在中国购买的船舶书籍中才从中国船上才第一次看到知道可以抽水的龙骨水车。
但是,怀疑这种船舶抽水机明清以后在中国船舶上绝迹或者不使用,而在满清时期,西方船舶则已经使用蒸汽抽水机了。
这期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关键词: 风电网 风力发电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