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中风”,如今已成为中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罪魁祸首之一。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显示,卒中也是国人疾病所致寿命损失年的第一位病因,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卒中,而医治存活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四肢功能障碍,使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然而,上肢康复治疗却是很多中风后遗症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一块“心病”。“康复中国万里行”公益团队在历时半年、实地探访国内15个省的近百家康复机构后发现,由于下肢在大脑中支配的相应区域较小,因此下肢康复更容易获得成功;相反,由于手部多要完成更多的精细动作,在相应大脑皮层占用的区域更广,因此上肢和手部功能恢复相对困难。
为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训练效率,一些“上肢康复机器人”近年来应运而生。这其中就包括了集团旗下控股子公司,智能康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能康复*”)历时近7年自主研发,于今年5月对外推出的上肢康复训练系统FLEXO-Arm1*。产品目前已取得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国家医疗器械Ⅱ类注册证。
对于“机器人”,你脑海中所认为的模样或许是这样的
也可能是这样的
但事实上, FLEXO-Arm1*作为一款上肢康复机器人,却是长这样的
什么是上肢康复机器人?
上肢康复机器人是以神经可塑性原理为理论基础,实时模拟人体上肢运动规律的一种康复训练设备。通过循序渐进治疗使患者提高上肢协调性、肌肉力量、肩肘腕等关节活动范围和抓握的力量等上肢运动能力,帮助因脑卒中、脑外伤等导致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重新学习已失去的上肢功能,通过反复训练促进神经与大脑的再连接
有些人或许觉得,上肢康复无非是一个“熟能生巧”的动作重复过程,多运动运动,就可以“唤醒”受损神经重新工作。但实际情况是,由于手部和上肢所要完成的动作占到人体全部形体活动的2/3以上,相应大脑皮层占用的区域更广,因此上肢康复更容易出现代偿;此外,单一重复训练的枯燥感、缺乏激励机制和病后抑郁均影响着患者对康复锻炼的积极性。
但是,如果康复训练拥有“自主意识”的话,那效果就可能大不一样了,而这也是智能康复*研发一系列康复产品*的原则宗旨。相比价格昂贵的很多国外同类品牌,FLEXO-Arm1*不仅在价格上更适应国内市场,同时,他还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想法,“理解”患者的意图,“掌握”患者的规律。
全周期康复训练治疗
通过主动、被动、助力、示教等训练模式,结合VR虚拟现实和多形式互动游戏,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提供个性化训练需求
设备支持左右手切换、单/多自由度、主/被动训练,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定制相应的康复训练方法,实现多组合模式的康复训练。
三维空间大范围运动
结合VR虚拟现实进行三维空间、五个自由度的康复训练,可动态匹配患者的活动范围,提高患者的运动协调能力和进阶水平。
运动大数据及时反馈
高效地捕获患者上肢运动,测量关节活动度,实时多模态的运动反馈输入(视听本体),重建运动传导通路,增强患者训练的独立性和训练效果。
康复进程全记录分析
可建立患者个人数据库,通过智能化精确分析患者的主/被动关节活动度,多方面记录患者的训练状态和治疗进展,有助于进一步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估。
目前,FLEXO-Arm1*已在上海华山医院西院、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北京博爱医院等医疗院所进行辅助临床康复治疗,受到了医患双方的积极认可。
实际上,智能康复*研发FLEXO-Arm1*伊始的初衷,就是瞄准国内上肢康复机器人需求的巨大缺口,更多地为康复医师提供协助治疗的作用,简化传统相对繁重的“一对一”康复过程,提供相对标准化的治疗手段,帮助病患康复损伤引起的行动障碍,重塑中枢神经系统作为社会与行动障碍的干预与治疗。
面对未来发展可期、市场空间巨大的康复机器人产业,以及日益迫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集团未来将通过自身装备制造产业的传统优势,结合已掌握了康复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不断进行迭代化设计,全力推动和促进康复机器人的产业化,让更多的智能机器人为患者改善生活,借康复机器人产业加快自身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的步伐。
图片部分来自 网络
注 以上标注“*”的企业 产品,属于(集团)总公司旗下企业 产品,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