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绿”意盎然黄海之滨的盐城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勇当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碳路先锋”迎来全国主流媒体的重点聚焦️️️近日,根据中央宣传部统一部署,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省级主要媒体的50多名记者和专家,带着探寻新质生产力发展“破题之钥”的使命走进江苏,开展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
6月5日至7日期间媒体采访团齐聚我市先后深入大丰、射阳、滨海的企业园区实地走访调研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这座“工业万亿之城”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勇闯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的生动画面驭风前行塑造产业链新格局海上风电是未来最具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之一,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截至目前,盐城已汇集了风电装备领域全国前五强企业中的4家,以及一大批零部件领军企业。
盐城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已经占全国40%,叶片产能占到20%,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稳居全国城市第一。
6月5日,工人在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盐城大丰基地总装车间里作业。
新华社记者 李尕、杨磊 摄风电巨头们如此青睐盐城,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什么?6月5日,采访团来到位于大丰区的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一探究竟。
“金风科技在全国布局很广,但这里是唯一可以生产金风科技全系列机组的生产和综合试验基地。
”金风科技集团总工程师翟恩地一语道出大丰基地的独特定位。
据他介绍,作为我国风电行业龙头企业,截至2024年一季度,金风科技在全球已累计装机超过119GW,装机数量超过5.1万台;为中国市场提供了近25%的风电机组,为全球市场提供了超过11%的风电机组,累计出口海外风电机组总量占中国总出口量的近50%,而大部分出口的风电机组都产自大丰基地。
6月5日,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盐城大丰基地总装车间里,工人在安装风电机组电机。
新华社记者 李尕、杨磊 摄如此高效的产能得益于我市积极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风口”,全力构建集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运维服务为一体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生态圈的雄心壮志。
在省、市级层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红利的加持下,由“链主”企业领航,一批又一批的“链上”企业“追风而来”,助力我国风电行业多次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也将盐城打造成为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的基地之一。
“目前,以江苏金风科技领衔的省内风电产业集群已累计产值超2000亿元,现年产值超200亿元,解决地方就业超过20000人。
”用翟恩地的话来说,这是一场企业与地方的“双向奔赴”“共同成就”。
2023年,金风科技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入选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6月6日,在江苏盐城射阳港低(零)碳产业园里,自动运输设备在运输射阳中车风电叶片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型风机叶片。
新华社记者 李尕、杨磊 摄“链式化学反应”在盐城已成为常态。
射阳中车风电叶片工程有限公司的成功落户便是我市聚焦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
公司副总经理郝肖军向采访团介绍,通过与链上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协作,叶片轻量化水平及快速生产交付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还进一步降低了能耗。
目前,131米长的风机叶片开始进入生产线,预计明年还将投产140米长的叶片,全力打造产品外销重要出口基地。
“盐城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上下一心推动全产业链布局的务实举措,让人深刻感受到高质量发展的无穷潜力。
”经济日报产经新闻部记者崔国强说。
“碳”出新路全力抢占发展先机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是省委赋予盐城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定位。
制胜新赛道,盐城没有满足于资源的开发和产业的布局,在绿电、绿能的应用和消纳方面也在积极探索。
6月6日在射阳港低(零)碳产业园拍摄的长廊顶部太阳能光伏系统(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尕、杨磊 摄建筑表面光伏板、风光储一体化路灯、光储充一体化车棚……6月6日,在射阳港低(零)碳产业园,采访团的记者们体验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名为“零碳社区”的企业员工生活配套服务区域内,几乎所有的生活场景,都可以实现绿电直供。
“采用新能源发电真能满足一个社区的用电需求吗?”中国新闻社融媒体中心记者魏园提问,“通过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可实现年发绿电250万度,在完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还能余电上网。
”射阳沿海投资集团战略投资部副主任李烨介绍,通过搭建智慧物联综合管理平台,对社区生活领域各环节进行分析、预警、管控和评价,进一步引导社区居民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
6月6日在射阳港低(零)碳产业园拍摄的正在使用中的风电设备(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尕、杨磊 摄“这样的社区真的是未来生活的一个样板。
”光明日报记者张胜感叹道,“不仅环保,还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6月6日拍摄的射阳港低(零)碳产业研究院建筑屋顶使用的太阳能光伏电能系统(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尕、杨磊 摄节能降碳的前提,是获取真实、精准、及时的碳排放数据。
走进园区内的零碳产业研究院,工作人员正在对园区开发的“能-碳”双控平台控制中心上规上企业的用电情况和碳排放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研判情况反馈给企业进一步优化。
“随着出口贸易对产品碳综合认证、碳数据管理有了新要求,企业急需一个具备碳足迹追踪能力的园区来提供支持。
”远景智能零碳产品首席科学家邱林说,作为零碳产业园区“大脑”和“中枢”,研究院在权威认证机构牵头下,联动智库单位以及园区龙头企业,探索制定适应国际规则的碳足迹认证和零碳园区建设标准体系,为企业开展碳排放碳足迹一站式服务和绿电绿证交易。
“我们力争全年实现绿电交易500万千瓦时,绿证交易超1000张,助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抢占发展先机。
”射阳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陈双喜表示。
产业焕新推动制造业向高攀登走进滨海苏盐阀门机械有限公司的车间,一个需要四五个人绕一圈才能抱住的红色“铁疙瘩”吸引了采访团众人的目光。
这是该公司首套通过国产化测试的电动全焊接球阀。
“像这样一个球阀,从国外进口需要一两千万元,国产化后价格降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
”公司总经理韩文豪自豪地说,通过设计、研发、试产以及反复抗压测试,该产品已成功国产化,目前被应用在“西气东输”工程上。
6月6日,在位于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的江苏苏盐阀门机械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车间作业。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作为国内石油阀门行业标准制定企业,苏盐在技术研发上始终走在前。
”韩文豪说,近年来,在政府层面的全力支持下,公司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大力推进智改数转,目前已有16项产品成功替代进口,累计授权有效专利406件。
此外,还建成了行业内第一家“5G+”工厂,智能应用场景达到12个,实现了生产装备智联化、制造流程数字化和运营方式智能化,生产效能得到显著提升,助推企业在去年实现销售收入超57亿元,今年4月又荣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6月6日,在位于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的江苏苏盐阀门机械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车间作业。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智能化、数字化是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式。
针对机械、纺织、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我市分别制定焕新升级工作方案,开展老旧更新、产品提档、绿色转型、淘汰落后、布局优化五大行动,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向技术工艺高峰攀登。
6月6日,在位于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的江苏苏盐阀门机械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车间作业。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苏盐阀门的绿色转型之路非常值得学习。
”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产业所所长、研究员刘向丽表示,他们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路采访,一路收获在盐期间“新质生产力”“绿色低碳”成为采访团记者们口中频频出现的“热词”大家纷纷对盐城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展现的勃勃生机表示肯定科技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当下的盐城正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聚焦“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产业链以推进科技创新为动力奋力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