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藏区两河口水电站一滴水连续发电19遍回顾广东新会古兜小水电的6级发电 两河口水电站建于四川雅砻江,电站的土石坝高达295米,是建成发电的世界第二高土石坝,2021年正式建成投产。
雅砻江水流湍急、落差超大,建成的大坝截断大江,利用江流落差发电,一滴水连续发电19遍,被誉为超逆天的神级工程。
广东新会古兜山办电,源于上世纪70年代初,属小水电工程。
年代不同,规模悬殊,不能与两河口水电站相提并论。
但如何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水力资源,有效利用水能变电能,有相似之处,尽管差距仍然很大。
古兜山在广东新会西南端,古称百峰山脉,西与台山北峰山相连,濒临南海,面积约300平方公里。
其中,以古兜山为中心的高山区集雨面积约65平方公里。
发源于古兜山主峰狮子头(海拔982米)的古兜冲,其干流长达4.5公里,流域面积约40平方公里。
古兜山脉山高林密,雨量充沛,溪流众多,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水力资源丰富。
据当年古兜水电大会战副总指挥陈奇友同志的回忆,古兜办水电,在当年的政治环境、经济水平和工程技术条件下,相当艰苦,历尽种种困难险阻。
从1970年6月正式动工,到1975年8月,全县参加古兜山水电大会战施工人员达22万人次,在开山挖土、清基筑坝高峰时,工地在场劳动人数达到36000多人,工程共投放了637.4万个劳动工日。
工程完成土石方量计525万立方米,建成公路35公里、便道19公里,修筑引水渠14条,共长12.8公里,建成水库11座,总库容量4260万立方米,建设发电站20座,安装27台发电机组,安装压力管14条、共3800米长,装机总容量9725千瓦。
建成变电站3座,架设高压输电线路75公里。
同时,发电后的尾水灌溉崖南及围垦垦区10万亩。
在当时,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
古兜水电工程根据古兜群山连绵、山峦重叠、水流落差大的地理特点,实行分段储水,逐级发电。
在古兜山水库群中,规模最大的东方红水库,总集雨面积为38.69平方公里,主坝高40米,坝长200米,总库容量2810万立方米,总装机容量1440千瓦,年均发电量500万千瓦时。
海拔最高的是扫杆塘水库,为442.8米。
扫杆塘水库属崖南古兜坑水系,从海拔高达440米的扫杆塘水库往下算,水流经过上游的扫杆塘水电站发电,然后流向中游的长塘水库,依次经过长塘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水电站发电,最后流进下方的东方红水库,再被利用发电一次,经此6级发电,每立方水能达到0.87度电。
发电尾水储蓄在东方红水库,通过引水渠灌溉围垦农田及解决当地工业和群众的生活用水。
陈奇友同志忆及,古兜山水库群建成后,以前肆虐的山洪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利用山洪发电,转害为宝,为新会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强大的电力。
经有关水电专家研讨,认为当年的6级水流发电,在我国小水电建设上,水能利用算是高等级的、高水平的。
分级发电,要解决水头落差大、水压力大的问题,对科学设计、安全施工、设备安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上世纪70年代,新会全县动员,以群众运动方式开展古兜大会战,在山区修路、填土筑坝,一般的技术力量是充实的、可以应付的。
但在发电机制造,包括水轮机、配电成套设备的生产制造、安装技术方面,全县工业底子薄弱、技术欠缺。
尤其是工业制造技术设备落后,全县仅有一个生产马达的电机厂,因此,在发电设备制造、生产、安装等方面,要克服种种困难。
陈奇友同志生动形象地忆述,在当时,“向上要”,肯定没有我们的份。
那就只有靠参加水电大会战的干部一颗对党对人民的事业心,靠一张嘴巴、两条腿,四处求援、八面求助。
在县领导的支持下,没有设计图纸,县电机厂的工人干部分别到广州电机厂、广东重型机械厂、广东拖拉机厂等大型企业求教学习;有了图纸,又缺乏骨干生产材料铜材和矽钢片,就向大型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群策群力、大胆进行技术革新,自行设计、研制生产双水内冷水轮发电机。
高水头发电,在水流量、水压力和引水管之间必须取得平衡。
用压力钢管最好,但当年钢材紧缺,没有所需的钢板。
退而求次,转而选择钢筋混凝土压力管。
按设计要求,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需承受10多公斤压力,当年在古兜山施工现场,用手工捣制此类混凝土管,根本不可能符合质量要求。
为此,县领导辗转找到解放初期曾在新会参加“土改”的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压力管厂党支部书记陈凤娴同志,取得其支持,在少收材料指标的情形下,向新会供应由机械生产、蒸汽脱模的钢筋混凝土压力管。
有了压力管,还要克服安装困难。
直径1米的钢筋混凝土压力管,每根长度4米、重约3000多公斤,要拼装成100米长的压力管,在崎岖的山岭中施工,工作强度和难度都非常大。
在广东省水利厅农电处的协调下,请来了专业施工队,现场进行施工和指导。
他们运用控速卷扬机等机械设备,人机并用、钢索牵引,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完成长塘三级电站压力管的铺装。
及后,新会自己组织成立了专门的压力管安装队,几经努力,顺利进行了其余电站的压力管施工。
1971年5月1日,古兜水电站第一台机组投产运行,当年向电网送电1100万度,全县群众生活用电得到改善,工业生产热火朝天,全县工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1975年底,古兜山20座水电站所有机组正式全面并网发电,解决了全县约50%的工农业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看我横枪跃马日,挑落银河星万千”,遥望古兜山上明珠璀璨,想起了当年新会人气壮山河的瑰丽诗句,想起了前辈们的艰辛和坚毅。
古兜山上6级水流发电,流出来的不仅是汩汩溪水,不仅是股股电流、澎湃动力,而且还有直抵心灵深处、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
谨此,向在艰难岁月中创造伟大成就的新会乡亲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