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2200亿巨资打造的白鹤滩水电站,已运行3年,实际收益打脸反对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04   来源:风电设备   作者:节能风电   浏览次数:73
核心提示:前言:2200亿元的巨额投资,曾让不少人对白鹤滩水电站项目投来质疑的目光:如此庞大的投入,真的值得吗?如今,这座位于金沙江上的水电巨作,已悄然运行三年,开始交出它的成绩单。最初的反对声犹在耳边,事实却似乎给了这些质疑者一记有力的回击。到底白鹤滩水电站的实际收益如何?三年的运行到底证明了什么?这一场关于能源、经济和未来的博弈,结局是否真的如人所预料?正文:梦想的种子:一位水利专家的执着1954年的夏天,长江流域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洪水。洪水如猛兽般吞噬着沿岸的村庄和农田,无数人流离失所。正是这场灾难,触动

   

前言:2200亿元的巨额投资,曾让不少人对白鹤滩水电站项目投来质疑的目光:如此庞大的投入,真的值得吗?如今,这座位于金沙江上的水电巨作,已悄然运行三年,开始交出它的成绩单。
最初的反对声犹在耳边,事实却似乎给了这些质疑者一记有力的回击。
到底白鹤滩水电站的实际收益如何?三年的运行到底证明了什么?这一场关于能源、经济和未来的博弈,结局是否真的如人所预料?正文:梦想的种子:一位水利专家的执着1954年的夏天,长江流域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洪水。
洪水如猛兽般吞噬着沿岸的村庄和农田,无数人流离失所。
正是这场灾难,触动了一位年轻水利专家的心。
他叫张冲,彼时正在金沙江沿岸进行实地调研。
站在江边,张冲望着奔腾的江水,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宏伟的蓝图。
他暗自下定决心,要为这里的百姓修建一座水库,不仅能够防洪泄洪,还能发电造福一方。
这个想法,成为了白鹤滩水电站的萌芽。
四年后的1958年,张冲正式提出了在金沙江干流上修建巨型水利枢纽的设想。
他的提议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很快,勘探队就确定了修建水电站的位置。
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国家甚至邀请了国外专家来提供技术指导。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白鹤滩水电站的规模之大、技术之复杂,远远超出了当时中国的能力范围。
大量的勘察、设计和科研工作需要完成,巨额的资金需要筹措,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评估。
种种原因导致这个宏伟的计划一次次被搁置。
但张冲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
直到1980年因病去世前,他都一直在为白鹤滩水电站奔走呼吁。
他的坚持和付出,为这个项目的最终实现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从纸上蓝图到实景工程:艰难的起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水电工程技术不断进步。
到了21世纪初,修建白鹤滩水电站的条件终于成熟。
2011年,这个酝酿了半个多世纪的梦想终于迎来了开工的一天。
然而,挑战才刚刚开始。
白鹤滩水电站被誉为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水电站,这绝非虚言。
工程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让许多专家叹为观止。
白鹤滩坝址区分布着一种特殊的岩石——柱状节理玄武岩。
这种岩石形成于2.5亿年前,看似坚固,实则脆弱。
一位项目负责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一把被皮筋捆住的筷子"。
一旦开挖,岩石就会像散开的筷子一样松散,这无异于“在豆腐块上建高楼"。
面对这个世界级难题,中国的工程师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创新能力。
他们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解决方案:先保留部分岩体作为稳定的坝基,然后用低压方式注入浓稠浆液,将松散的岩石粘合在一起,最后在预留的岩体上进行加固。
这一方法不仅解决了坝基问题,还为世界水电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挑战重重:智慧与毅力的较量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过程,就像一场智慧与自然的较量。
除了复杂的地质条件,还有诸多难题等待攻克。
该地区地处地震带,地震频发,这对大坝的抗震设计提出了极高要求。
工程师们采用了289米高的混凝土双曲拱坝设计,这种设计上宽下窄,可以使大坝受力均匀,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气候因素也给施工带来了巨大挑战。
白鹤滩地区属于干河谷气候,干湿季交替明显。
夏季高温干燥,冬季寒冷潮湿,这对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工程师们研发了新型低热硅酸水泥,并在每一处浇筑的混凝土中预埋温度传感器和循环冷却水管。
这些创新不仅确保了大坝的质量,也使白鹤滩水电站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智能大坝"。
另一个巨大的挑战来自交通运输。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大山深处,交通极其不便。
如何将数以万吨计的建材和设备运送到工地,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工程师们采取了多种创新方式,包括修建临时道路、使用索道运输,甚至还用到了骡马运输等传统方式。
这种"古今结合"的运输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工程师们的智慧和灵活性。
自主创新:从追赶到引领在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过程中,最令人自豪的莫过于水轮发电机组的自主研发。
这16台百万千瓦级水轮发电组,是目前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全部由中国自主研发制造。
回想1994年三峡工程开工时,中国还不具备制造35万千瓦以上水电机组的能力。
短短二十多年间,中国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跨越。
这个“从0到1"的过程,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在研制过程中,项目团队攻克了40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申请了数十项专利,取得了79余项科技成果。
这不仅证明了中国已经牢牢掌握了水电领域的核心技术,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创新能力。
发电启动:从梦想到现实2021年6月28日,白鹤滩水电站的首批机组正式投入发电,这标志着这座耗时十余年、投资2200亿元的巨型工程终于投入使用。
这一刻,不仅是工程建设者们的胜利,更是整个中国水电行业的里程碑。
从投产到2024年3月,短短不到三年时间,白鹤滩水电站已累计发电1200亿千瓦时。
照每度电0.25元的补贴电价计算,三年的发电量价值300亿元。
这个数字背后,是源源不断输向全国各地的清洁能源,是无数家庭和企业得以享受的稳定电力供应。
然而,仅仅用发电量来衡量白鹤滩水电站的价值显然是不够的。
这座大坝的作用,远不止发电这么简单。
多重效益:一座大坝的惊人价值白鹤滩水电站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防洪作用。
作为长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鹤滩水电站在汛期能够有效拦蓄洪水,大大减轻了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
仅此一项,就足以抵消其巨额的建设成本。
其次是航运效益。
金沙江曾因水流湍急、险滩众多而难以通航。
白鹤滩水电站的建成,极大改善了这一状况。
它不仅减少了长江三峡水库的泥沙堆积,还能通过调节水量来改善航道条件。
在枯水期开闸放水增加下游水量,在丰水期降低上游航道流速,这些措施都大大延长了船只的通航时间。
再者是生态效益。
虽然大坝建设不可避免会对局部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但从长远来看,白鹤滩水电站对改善长江流域的整体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调节水流,它帮助维持了下游水域的生态平衡,为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了更稳定的栖息环境。
最后,不容忽视的是它的经济带动作用。
作为"西电东送"的重要枢纽,白鹤滩水电站不仅为当地及周边地区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电力支持,还源源不断地向江苏、浙江等华东地区输送电力,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大坝的建设和运营,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这些方面来看,白鹤滩水电站的综合效益远远超过了它的直接经济收益。
它不仅是一座发电站,更是一个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价值体现在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
未来展望:新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白鹤滩水电站的全面投产,中国的清洁能源版图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挑战的结束,相反,新的挑战正在浮现。
如何更好地利用白鹤滩水电站的巨大发电能力,如何将这些清洁电力更高效地输送到用电负荷中心,如何在保证电网稳定的同时最大化水电的使用,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光伏等多种清洁能源的互补运行,也成为了新的课题。
白鹤滩水电站的运营管理团队正在积极探索智能化、数字化的运营模式,以应对这些新的挑战。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挑战也意味着新的机遇。
白鹤滩水电站的成功,为中国水电技术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中国的水电技术和装备已经出口到多个国家,参与了多个国际大型水电项目的建设。
未来,白鹤滩的经验有望在更多的国际项目中得到应用,进一步提升中国水电行业的国际影响力。
此外,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技术创新,也为其他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例如,在大坝建设中使用的新型材料和智能监测技术,完全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大型工程建设中。
这些创新成果的溢出效应,将为中国的科技进步注入新的动力。
结语:白鹤滩水电站的建成,不仅是一座水坝的崛起,更是中国水电技术的一次伟大跨越。
从张冲先生最初的构想,到今天巍峨矗立的大坝,这条漫长的道路凝聚了几代人的智慧和汗水。
它不仅改变了一条江河的命运,也推动了一个国家的发展。
白鹤滩水电站的故事,是中国工程建设者勇攀高峰的缩影,是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见证,更是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力佐证。
这座“大国重器"将继续发挥其巨大作用,为中国的绿色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信息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