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核能的发现无疑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它不仅加快了二战这场人类浩劫的结束,也永久地改变了人类事务的结构。
·那么,人类发现核能是必然的吗?二战中核武器的研发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人类在核时代如何避免自取灭亡?·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罗兹在《 横空出世:核物理与原子弹的诞生》一书中,就力图为我们讲述人类是如何发现核裂变并掌握释放核能的方法的,可以说是一部核时代前史和曼哈顿工程正史,曾包揽了美国图书界三大图书奖,迄今仍然是原子弹历史书籍中的扛鼎之作。
·作者用通俗而又不失专业水准的语言,讲述了20世纪初化学家、物理学家在核物理领域的科研进展,以及他们研发原子弹的过程。
在面对原子能这种强大而可怕的力量时,科学家们对人类的未来所秉持的不同观点,也是作者重点展示的内容,以图引发今天读者如何规避核战争的思考。
·该书的上半部着重讲述了核物理学的早期历史。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在此之前,所有的科学发现属于核物理学的史前史,而从1932年起,才算进入了物理学史。
·通过梳理科学家们的个性特点、人生经历和科研成果,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群星闪耀的伟大科学家群体图像。
卢瑟福、西拉德、魏茨曼、波尔、哈恩、奥本海默、爱因斯坦、薛定谔、居里夫妇、查德威克……在这群20世纪上半叶蕞为杰出科学家的努力下,质子和中子、放射性、质能关系、量子世界等领域不断取得激动人心的新突破,人们对于原子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些科学天才当中,有不少是来自匈牙利等欧洲国家的犹太人,比如卡门、德海韦西、波拉尼、西拉德、诺伊曼、特勒等。
他们都天赋异禀,对科学和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都是在年轻时就离开了匈牙利,被誉为“火星来客”。
·不过,作者指出的一个残酷事实是,许多匈牙利人之所以选择背井离乡,一方面是因为缺乏科学机遇,另一方面是日益加剧直至蕞终演变为暴力的反犹主义。
·作者指出,在波尔、布拉尼等科学家建立公开研究成果的“科学共和国”的倡导和努力下,得益于科学家之间的同行评议体系,从截至1938年时(这一年在德国的一个化学实验室成功实现了核裂变)的核物理学发展进程来看,核裂变的发现是不可避免的。
到了1939年,能否以及如何利用核裂变的能量,已经成为科学家们争论的重要话题了。
·随着二战的爆发,出于对对手的恐惧,德美双方都加紧启动了将核裂变武器化的原子弹工程。
核物理研究不再是一件纯粹的科学事务了。
·书中的下半部则将重点放在战争期间美国秘密而昂贵的曼哈顿工程上面。
有意思的是,尽管德国在1939年就在军方支持下率先正式启动了原子弹工程,但随着1942年德军在苏联的东线战场遭到严重挫折,德国的经济也扩张到了极限,因看不到短期内造出原子弹以扭转战争局面的可能,德国被迫放弃了耗费巨大的原子弹计划,德国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转向了利用核能作为推动力上面。
·但同盟国并不掌握这一情况,反而对德国制造出原子弹的可能性忧心忡忡,而将制造原子弹作为一场获取对德进攻优势的军备竞赛。
尤其是那些移民科学家更是如此,这是他们敦促美国制造原子弹的主要原因。
在此背景下,以美国为大本营的裂变原子弹研发和热核炸弹研究工作争分夺秒地推进下去。
·科学的发展、政治的需要、军事的推动,共同加速了将核物理学应用于实战的进程。
·在《横空出世》一书中,这个进程像一部大片一样,以丰富的人性、政治和科学细节详尽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实验,一场场激烈交锋的国际科学会议,一个个旨在破坏对方研究进展的特别行动,一场场争取官方支持的科研请愿和申诉……众多的故事衔接紧凑地交织在一起,犹如一部长篇小说般精彩。
#世界史漫谈# #分享世界史# #世界史略谈# #这本书谁读过# #推荐一下好书# #世界历史启示# #每日创作打卡##全民读书打卡# #每曰分享好书# #每年读书打卡# #读书分享小乐趣# #全球读书打卡# #每天都要看看书# #每曰读书打卡# #读书小分享# #这是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