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核心上游环节的风光企业,在储能市场拥有更强的生命力;仅做系统集成的企业,未来面临更大难度文|《财经》记者 徐沛宇 郑慧编辑| 韩舒淋储能产业到了大规模商业化的起点。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2023年,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除抽水蓄能之外的储能)装机规模21.5GW/46.6GWh,三倍于2022年新增投运规模水平。
预计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将在2024年超过抽水蓄能,迎来历史性的时刻。
蛋糕快速做大的过程中,诸多风电、光伏企业涌入了快速膨胀的储能赛道,并且成为了中坚力量。
企查查数据显示,从2023年初至2024年5月22日,中国新增储能企业接近10万家,目前存量储能企业为18.02万家。
其中,同时拥有储能和风电业务的企业存量为5.35万家,同时拥有储能和光伏业务的企业存量为7.96万家。
新型储能项目里超90%是以锂电池为主的化学储能,风电光伏龙头企业大多选择以此入局。
据《财经》记者统计,前五大风电整机商均参与了化学储能产业,主要的光伏企业包括组件龙头晶科能源、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硅料龙头协鑫集团等都布局了化学储能业务。
这些风电、光伏企业的初衷都是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但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自己做蛋糕的成本有时比直接买蛋糕还贵。
风光企业涌入储能赛道的姿势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自己在储能上游核心的电芯、变流器等环节有布局的企业,并将业务延伸至储能系统;二是采购相关设备,做储能系统集成,挖掘原有客户的储能订单。
根据《“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的规划,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新生的储能赛道现已十分拥挤,在产品和技术方面有核心竞争力的风光企业才能在储能领域持续发展;仅依靠原有客户群开拓储能业务的话,在未来难度越来越大。
储能何以有此吸引力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地基;储能系统则是这个地基是否牢固的关键。
因为风电、太阳能发电波动性、间歇性较大,必须靠储能系统调节。
这是风电光伏产业与储能紧密相连的基本逻辑。
中国各地均要求新建风电和光伏项目需配建储能设施,配建的储能装机容量占该项目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一般从15%—30%不等。
这是储能大发展,吸引风电光伏企业入局的政策基础。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的扩大,储能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一个快速扩张的朝阳赛道在近两年里迅速形成。
传统的抽水蓄能对自然条件要求较多,且投资建设周期较长;抽水蓄能以外的其他储能技术被称为新型储能。
近两年火爆的储能赛道一般是指新型储能产业。
锂电池为主的电化学储能是储能赛道里技术相对较成熟、成本较低、大规模商业化在望的领域。
一个电化学储能系统主要由电池组、变流器(PCS)、能量管理系统(EMS)、电池管理系统(BMS)以及其他电气设备构成。
其中,电池组在整个成本中的占比最高,约60%;其次是变流器,成本占比约20%。
电化学储能产业的上游包括:锂矿等原材料,以及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变流器等设备的生产;中游是指储能系统的集成与安装;下游为储能系统的应用,包括电网侧储能、电源侧储能和用户侧储能。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计,未来两年,新增储能装机仍呈快速增长态势,超额完成目前各省的规划目标。
保守场景下,2028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168.7GW,2024年-2028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7.4%。
在配套新能源发展的背景下,各级能源主管部门都制定了推动储能发展的支持政策。
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4月12日发布《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鼓励提高新型储能的利用率。
在全国用电量最高的省份广东,2023年3月15日印发《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希望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为广东“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尽管前景一派光明,但当前储能产业在市场化上面临多重的困境。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岳芬表示,新能源发电尚未大规模进入市场,配套的储能项目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
电网侧独立储能虽然可以参与各类市场,但总体收益水平不高、市场化收益占比不高。
用户侧的工商业储能则依赖分时电价机制,难以参与市场,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