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三部委联合制定了《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
“储能技术”,一个新专业即将面世。
一、何谓“储能技术”。
所谓储能技术,通俗地讲就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通过一定的介质、设备将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存储起来,在未来使用时再以特定的能量形式释放出来的循环过程。
储能技术最初应用于解决电力系统的“削峰填谷”以及“季节丰枯”等问题,对提高电力系统效率,减少电能损耗,提高电能输出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储能技术在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设备、电动工具以及电子产品等领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二、“储能技术”的前景。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全世界能源消耗越来越大,能源安全已成为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早晚都有枯竭的一天,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环保、可再生的新能源已经成世界各国的共识,新能源技术被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突破口,各国纷纷从能源战略高度制定各种技术规划、采取行动加快能源科技创新,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在这种背景下,储能技术的创新突破将成为带动全球能源格局革命性、颠覆性调整的重要引领技术。
储能产业和储能技术作为新能源发展的核心支撑,覆盖电力生产、传输、应用等多方面需求。
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快发展储能产业,大力规划建设储能项目,加强储能产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储备,抢占能源战略突破高点。
此次三部联合发文,就是为“加快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增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所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
三、“储能技术”专业何时到来三部委发文中明确“经过5年左右努力,增设若干储能技术本科专业、二能学科和交叉学科,储能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学科体系日趋完备,本硕博人才培养结构规模和空间布局科学合理”。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高等学校设置、调整专业目录外的专业,由学校主管部门按规定程序组织专家论证并审核,报教育部批准”。
目前,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尚未包括“储能技术”专业,因此高校要设置这个专业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教育部批准,走流程需要一定的时间,鉴于当前的新冠疫情会对相关工作造成一定影响,估计2020年新增这个专业的可能性较小,最快可能要等到2021年。
四、哪些院校可能率先设置“储能技术”专业一个新专业的产生,不可能一哄而上,必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还要经过学校主管部门和教育部的严格审批。
《行动计划》中明确“鼓励先行先试,坚持扶优扶强”,按照这个思路,率先设立这个专业的应当是材料类、能源动力类、电力电气类等相关专业(具体专业如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实力较强的高校,结合当前储能行业发展情况,预计华北电力、华中科技、东北电力、上海电力等电力强校以及西安交通、上海交通、西南交通等电气、交通强校可能成为第一批“吃螃蟹”人。
五、选择“储能技术”专业需关注的问题首先,要注意学习的难度。
储能技术专业相关课程主要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等相关学科知识,课程中肯定包含定大量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需要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缜密、细致的思维习惯,学习难度较大,在选择前需要慎重考虑自身特点是否适合。
其次,要注意将来的就业情况。
《行动计划》中给出了该专业几个可能主要方向:储能技术、储能材料、储能管理,根据相关工科类专业的就业情况来看,储能专业就业方向大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源管理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二电力、交通等相关央企、地方国企;二是储能产业链条相关民企、外企、合资企业等。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少数学历较高、学校层次较高的学生能进入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以及央企总部等工作环境较好的单位外,大部分就业还是在一般企业,工作条件、薪酬待遇的差别较大,特别是储能材料专业,就业面可能更窄一点,工作环境、条件总体更艰苦一点。
储能技术是一门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等学科密切相关的新兴交叉学科,按行业、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发展空间较大。
但是由于是一个新兴专业,其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及教材体系需要逐步完善,产教融合的经验需要一个摸索、积累的过程,市场人才需求的结构、层次特征尚等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