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8日(星期二)下午15:00,二十大新闻中心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二层新闻发布厅举办第一场集体采访。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出席,介绍代表团学习讨论二十大报告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直播,以下为文字实录:中国环境报记者: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发展,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我了解到内蒙古风光资源富集,想请自治区结合实际谈一谈新型能源发展的情况。
谢谢。
黄志强:感谢您对内蒙古的关注。
过去谈到内蒙古更多的是提到“羊煤土气”,现在新能源成为我们新的增长点,这也是总书记为内蒙古谋划的能源基地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发展新能源可谓是得天独厚。
打个形象的比方,我们叫“头顶有风光”“脚下有煤炭”“手中有电网”。
所谓“头顶有风光”,内蒙古拥有全国57%的风能资源,超过21%的太阳能资源,资源丰富。
所谓“脚下有煤炭”,新能源都挺好,但是也有缺点,它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需要调峰。
目前火电还是最好的调峰工具。
内蒙古大量的煤炭资源加上庞大的火电机组,就为下一步新能源大规模的并网接入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所谓“手中有电网”,内蒙古拥有相对独立的蒙西电网,电网的存在为新能源的接入、为探索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机会,在全国可以探探路子。
同时,内蒙古还离负荷中心——京津冀、长三角比较近,成本优势明显,内蒙古新能源优势非常独特。
在“追风逐日”过程中,可以用五个词来概括内蒙古的工作。
第一是目标引领。
去年党代会明确了“两超过”“两率先”的目标。
“两超过”就是到2025年,我们新能源装机要达到1.35亿千瓦以上,那个时候,我们新能源的装机要超过火电的装机;到2030年,我们新能源的发电量要超过火电的发电量。
所谓“两率先”,就是在全国率先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率先在全国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第二是规划先行。
我们陆续出台了新能源发展规划、电网的配套规划以及调峰布局的规划。
第三是外送基地化。
高标准规划百万和千万千瓦级的外送基地,特别是今年按照国家的规划,在内蒙古将实施千万千瓦级的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整个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第四是本地消纳场景化。
我们避免传统的发电卖电模式,重点规划了风光制氢、源网荷储、零碳产业园区、自备电厂绿电替代等六种应用场景,通过场景的引入让新能源发电和负荷侧自求平衡,这样最大程度来消纳新能源。
第五是全产业链发展。
我们聚焦风、光、氢、储四大产业链,上游发展装备制造业,下游延伸发展制绿氢、绿氨等绿色化工产业,同步协同推进研发创新、运维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总之,内蒙古风光资源丰富,潜力大,机会多,欢迎大家到内蒙古深度采访,也欢迎大家到内蒙古投资兴业,分享发展红利。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