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热爱表达的你##秋日生活日记##秋日生活打卡季##记录我的9月生活##我的宝藏头条作者#定远舰种:一等铁甲舰建造时间:1881年3月31日开工,12月28日下水建造厂家:德国伏尔铿造船厂排水量:7220吨(标准),7670吨(满载)主尺度:全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动力:两台卧式3缸三胀式蒸汽机,八座圆形锅炉,62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4.5节煤仓容量:1000吨续航力:4500海里/10节武备(大东沟海战时,后同):305毫米克虏伯25倍径主炮4门,150毫米克虏伯35倍径副炮2门,75毫米克虏伯舢板炮4门,5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2门,53毫米格鲁森速射炮2门,4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1门,47毫米克虏伯速射炮2门,3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8门,3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2门,14英寸鱼雷发射管3具。
装甲:铁甲堡305~355毫米,水平装甲板76毫米,主炮台围壁305毫米,司令塔203毫米。
该舰由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驻德国公使李凤苞于1881年1月8日和伏尔铿造船厂签订建造合同,李鸿章将该舰命名为“定远”,工厂编号100,由伏尔铿厂的总设计师鲁道夫·哈克设计,中国技术专家徐建寅参与了技术讨论,以德国海军“萨克森”级铁甲舰为技术蓝本,结合英国海军“不屈”号铁甲舰的斜连炮台布局,集二者之所长,其装甲、吨位和主炮口径是当时亚洲国家海军之冠,因此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
“定远”建成时正值中法战争时期,因德国保持中立,该舰被迫滞留德国的基尔港至1885年7月3日才启程回国,11月8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并由当时的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和天津海关道周馥接收,编入北洋水师,负责监造该舰的刘步蟾被任命为该舰管带(舰长)。
1886年,“定远”舰在从海参崴巡弋归国途中在日本长崎入坞保养期间经历了上岸休假的中国水兵和日本警察和浪人之间的严重流血冲突,史称“长崎事件”。
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定远”舰常年执行北至海参崴,东至日本,南达新加坡的长途巡弋,表现极为活跃。
1894年9月17日爆发的大东沟海战中,“定远”舰作为北洋海军的主力舰为掩护在大东沟内登陆的陆军运兵船,和航速、火力和炮弹效能均占优势的日本联合舰队艰苦作战五个小时,始终不曾退却,并发炮击伤多艘日本军舰,最终迫使日方首先撤出战场,战后统计其被命中数百处,但均未伤及要害。
由于甲午战争清军陆地战场的崩溃,北洋海军被迫放弃旅顺基地,撤往威海,1895年2月4日晚,“定远”舰被潜入威海湾偷袭的日军第九号鱼雷艇发射的鱼雷命中进水,被迫搁浅,其反击的炮火也将第九号鱼雷艇摧毁,成为北洋海军摧毁的第一艘日本舰艇。
为了避免落入敌手,“定远”舰于2月9日自爆炸毁,管带刘步蟾于当晚自杀殉国。
“定远”舰的残骸在甲午战争结束后被日本民间商人购买并拆解,大量遗物至今依然散落在日本各地,主要的遗物集中在长崎的“定远馆”。
镇远舰种:一等铁甲舰建造时间:1882年6月开工,11月28日下水建造厂家:德国伏尔铿造船厂排水量:7220吨(标准),7670吨(满载)主尺度:全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动力:两台卧式3缸三胀式蒸汽机,八座圆形锅炉,72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5.4节煤仓容量:1000吨续航力:4500海里/10节武备:305毫米克虏伯25倍径主炮4门,150毫米克虏伯35倍径副炮2门,75毫米克虏伯舢板炮4门,5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2门,53毫米格鲁森速射炮2门,4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1门,47毫米克虏伯速射炮2门,3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8门,3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2门,14英寸鱼雷发射管3具。
装甲:铁甲堡305~355毫米,水平装甲板76毫米,主炮台围壁305毫米,司令塔203毫米。
该舰由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驻德国公使李凤苞于1881年5月23日和伏尔铿造船厂签订建造合同,李鸿章将该舰命名为“镇远”,工厂编号112,由伏尔铿厂的总设计师鲁道夫·哈克设计,中国技术专家徐建寅参与了技术讨论,其主要设计布局和“定远”完全一致。
“镇远”建成时正值中法战争时期,因德国保持中立,该舰被迫滞留德国的基尔港至1885年7月3日才启程回国,11月8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并由当时的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和天津海关道周馥接收,编入北洋水师,负责监造该舰的林泰曾被任命为该舰管带(舰长)。
1886年,“镇远”舰随“定远”舰在从海参崴巡弋归国途中在日本长崎入坞保养期间经历了上岸休假的中国水兵和日本警察和浪人之间的严重流血冲突,史称“长崎事件”。
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镇远”舰常年和“定远”等舰一起执行北至海参崴,东至日本,南达新加坡的长途巡弋,表现极为活跃。
1894年9月17日爆发的大东沟海战中,“镇远”舰作为北洋海军的主力舰为掩护在大东沟内登陆的陆军运兵船,和航速、火力和炮弹效能均占优势的日本联合舰队艰苦作战五个小时,始终不曾退却,并发炮击伤多艘日本军舰,尤其是发射两发炮弹重创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造成该舰大量人员伤亡并丧失战斗能力,最终迫使日方首先撤出战场,战后统计其被命中数百处,但均未伤及要害。
由于甲午战争清军陆地战场的崩溃,北洋海军被迫放弃旅顺基地,撤往威海,1984年11月14日,“镇远”舰在进入威海湾时不慎触礁,受损严重,失去了出海能力,管带林泰曾在当晚羞愤自杀。
“镇远”舰随后参加的威海卫保卫战,并在1895年2月17日被日军俘获,被修复后保留原有舰名并编入日本海军服役并参加了日俄战争中的几场海战,1911年4月1日该舰从日本海军中退役改做靶舰,1912年4月6日在日本横滨拆解。
济远舰种:穹甲巡洋舰建造时间:1881年2月17日开工,12月1日下水建造厂家:德国伏尔铿造船厂排水量:2355吨主尺度:全长72米、宽10.5米、吃水4.8米动力:两台卧式二胀式蒸汽机,六座圆形锅炉,28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6.5节煤仓容量:300吨武备:210毫米克虏伯35倍径主炮2门,150毫米克虏伯35倍径副炮1门,70毫米金陵机器局舢板炮4门,53毫米格鲁森速射炮2门,4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2门,3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7门,14英寸鱼雷发射管4具。
装甲:水平装甲板102毫米,主炮台围壁355毫米,司令塔40毫米。
该舰由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驻德国公使李凤苞在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购的第一艘穹甲巡洋舰,也是德国造船史上设计的第一艘穹甲巡洋舰,李鸿章将该舰命名为“济远”,工厂编号131,由伏尔铿厂的总设计师鲁道夫·哈克设计。
“济远”建成时正值中法战争时期,因德国保持中立,该舰被迫滞留德国的基尔港至1885年7月3日才启程回国,11月8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并由当时的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和天津海关道周馥接收,编入北洋水师,方伯谦被任命为该舰管带(舰长)。
1894年,该舰和“广乙”舰在牙山湾丰岛海域遭遇日本军舰“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遭遇,日方不宣而战爆发了丰岛海战,“济远”管带方伯谦不顾“广乙”,下令挂白旗和日本海军旗逃跑,事后伪造航海日志,谎称击伤“吉野”,骗取朝廷褒奖。
1894年9月17日,该舰和“广甲”编为一组参加了大东沟海战,在“致远”沉没后,方伯谦再度临阵脱逃,途中还撞伤了已经遭受重创的“扬威”舰,最终方伯谦因临阵脱逃被处斩,原“广乙”管带林国祥接任“济远”管带。
“济远”随后参加了威海卫保卫战,并在1895年2月17日被日军俘获并编入日本海军,仍然保留“济远”舰名。
1904年11月30日,参加日俄战争的“济远”舰在旅顺外海触雷沉没,主炮、副炮、桅杆等遗物在1986年和1988年被打捞出水,保存在旅顺万忠墓纪念馆和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经远舰种:装甲巡洋舰建造时间:1887年1月3日下水建造厂家:德国伏尔铿造船厂排水量:2900吨主尺度:全长82.4米、宽11.99米、吃水4.57~5.05米动力:两台卧式三胀式蒸汽机,四座圆形锅炉,44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5.5节煤仓容量:350吨武备:210毫米克虏伯35倍径主炮2门,150毫米克虏伯35倍径副炮2门,75毫米克虏伯舢板炮2门,53毫米格鲁森速射炮2门,4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2门,47毫米克虏伯速射炮2门,3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5门,14英寸鱼雷发射管4具。
装甲:水线装甲带240毫米,水平装甲板76毫米,主炮台围壁355毫米,司令塔152毫米。
该舰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为重建闽台海防御指令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驻德公使许景澄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的装甲巡洋舰,也是德国造船史上设计建造的第一型装甲巡洋舰,李鸿章将该舰命名为“经远”,工厂编号176,由伏尔铿厂的总设计师鲁道夫·哈克设计。
该舰建造完成后前往英国,由北洋水师接舰团接收并驾驶回国,被海军衙门调拨给北洋水师使用,林永升被任命为该舰的管带。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中,“经远”和“致远”编成小队奋勇作战,向日舰“比叡”和“赤城”发起围攻,“经远”还试图向“比叡”发动接舷作战,遭到“比叡”的机关炮压制而作罢。
在“致远”舰战沉,“济远”、“广甲”逃跑后,“经远”遭到日本第一游击队四艘新式巡洋舰的围攻,管带林永升头部中弹,壮烈殉国,幸存官兵将军舰行驶到大鹿岛海域,抢滩,部分官兵因此而幸存。
来远舰种:装甲巡洋舰建造时间:1887年3月25日下水建造厂家:德国伏尔铿造船厂排水量:2900吨主尺度:全长82.4米、宽11.99米、吃水4.57~5.05米动力:两台卧式三胀式蒸汽机,四座圆形锅炉,44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5.5节煤仓容量:350吨武备:210毫米克虏伯35倍径主炮2门,150毫米克虏伯35倍径副炮2门,75毫米克虏伯舢板炮2门,53毫米格鲁森速射炮2门,4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2门,47毫米克虏伯速射炮2门,3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5门,14英寸鱼雷发射管4具。
装甲:水线装甲带240毫米,水平装甲板76毫米,主炮台围壁355毫米,司令塔152毫米。
该舰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为重建闽台海防御指令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驻德公使许景澄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的装甲巡洋舰,也是德国造船史上设计建造的第一型装甲巡洋舰,李鸿章将该舰命名为“来远”,工厂编号177,由伏尔铿厂的总设计师鲁道夫·哈克设计。
该舰建造完成后前往英国,由北洋水师接舰团接收并驾驶回国,被海军衙门调拨给北洋水师使用,邱宝仁被任命为该舰的管带。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中,“来远”和“靖远”编成小队奋勇作战,向日舰“赤城”发起围攻,后遭到日舰填充下濑火药的炮弹命中引发全舰大火,舱面设施和甲板几乎焚毁,被迫转往浅水区自救,海战结束后返回旅顺时,其被烧得面目全非却依然能自行航行回港,被中外海军视为奇迹。
由于甲午战争清军陆地战场的崩溃,北洋海军被迫放弃旅顺基地,撤往威海,未完全修复的“来远”被迫带伤随队而行。
威海卫保卫战期间,“来远”舰奋勇作战,发炮击毙占领摩天岭的日军大寺安纯少将。
1895年2月6日晚,“来远”舰被潜入威海湾偷袭的日军“小鹰”号鱼雷艇发射的鱼雷命中,当场倾覆沉没,战后该舰残骸被出售给日本民间商人并拆解。
致远舰种:穹甲巡洋舰建造时间:1886年9月29日下水建造厂家:英国阿姆斯特朗埃尔斯维克造船厂排水量:2300吨主尺度:全长76.2米、宽11.58米、吃水4.26~4.87米动力:两台卧式三胀式蒸汽机,四座圆形锅炉,685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8.5节煤仓容量:520吨武备:210毫米克虏伯35倍径主炮3门,152毫米阿姆斯特朗35倍径副炮2门,5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6门,4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2门,3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10门,11毫米加特林10管机关炮6门,14英寸鱼雷发射管4具。
装甲:水平装甲板102毫米,司令塔76毫米。
该舰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为重建闽台海防御指令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造的穹甲巡洋舰,李鸿章将该舰命名为“致远”,工厂编号493,由阿姆斯特朗公司的总设计师威廉·怀特设计。
该舰建造完成后由北洋水师接舰团接收并驾驶回国,被海军衙门调拨给北洋水师使用,邓世昌被任命为该舰的管带。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中,“致远”和“经远”编成小队奋勇作战,向日舰“比叡”和“赤城”发起围攻;在“定远”舰艏中弹后,“致远”为掩护旗舰,驶出至“定远”之前,以没有垂直防护的舰体为“定远”阻挡日舰炮火,结果遭受重创,邓世昌最终决定指挥严重倾斜的“致远”舰向日本联合舰队本队发起决死冲击,最终被日舰炮火集火攻击,锅炉被引爆后不幸战沉,邓世昌落水后拒绝救援,和爱犬“太阳”一同壮烈殉国。
战后,“致远”桅盘内的加特林机关炮被日方拆卸,现存放于“三笠”纪念舰公园。
靖远舰种:穹甲巡洋舰建造时间:1886年12月14日下水建造厂家:英国阿姆斯特朗埃尔斯维克造船厂排水量:2300吨主尺度:全长76.2米、宽11.58米、吃水4.26~4.87米动力:两台卧式三胀式蒸汽机,四座圆形锅炉,685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8.5节煤仓容量:520吨武备:210毫米克虏伯35倍径主炮3门,152毫米阿姆斯特朗35倍径副炮2门,5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6门,4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2门,3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10门,11毫米加特林10管机关炮6门,14英寸鱼雷发射管4具。
装甲:水平装甲板102毫米,司令塔76毫米。
该舰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为重建闽台海防御指令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造的穹甲巡洋舰,李鸿章将该舰命名为“致远”,工厂编号494,由阿姆斯特朗公司的总设计师威廉·怀特设计。
该舰建造完成后由北洋水师接舰团接收并驾驶回国,被海军衙门调拨给北洋水师使用,邱宝仁被任命为该舰的管带。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中,“致远”和“经远”编成小队奋勇作战,向日舰“赤城”发起围攻;在“来远”舰被重创后掩护该舰退往大鹿岛水域自救,后重返战场,代升收队旗召集剩余舰艇返航旅顺。
由于甲午战争清军陆地战场的崩溃,北洋海军被迫放弃旅顺基地,“靖远”也随队撤往威海。
威海卫保卫战期间,“靖远”奋勇作战,多次和日军占领下的南帮炮台要塞炮进行对射,并摧毁了数个炮位。
在“定远”遭受鱼雷攻击失去战斗力后,丁汝昌改以“靖远”为旗舰继续组织抵抗,1895年2月9日,“靖远”在和南帮鹿角嘴炮台的240毫米要塞炮对射时遭受重创,最终于2月10日被“广丙”用鱼雷击沉以免落入敌手。
战后该舰残骸被出售给日本民间商人并拆解。
平远舰种:近海防御铁甲舰建造时间:1886年12月7日开工,1888年1月29日下水建造厂家:福建船政排水量:2150吨(标准),2640吨(满载)主尺度:全长59.99米、宽12.19米、吃水4.40米动力:两台卧式三胀式蒸汽机,四座圆形锅炉,24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0.5节煤仓容量:250吨武备:260毫米克虏伯35倍径主炮1门,150毫米克虏伯35倍径副炮2门,5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2门,3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4门,3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6门,18英寸鱼雷发射管3具。
装甲:水线装甲带127~203毫米,水平装甲板50毫米,主炮台围壁203毫米,司令塔127毫米。
中法战争后新任福建船政大臣裴荫森在船政工程师魏瀚等人的建议下向清政府提出由船政自行建造三艘铁甲舰的资金申请,最终慈禧太后亲自批示准奏,但将三艘缩水为一艘,该舰就是这一轮“买船派”和“造船派”之间政治博弈之后相互妥协的产物。
在设计上参考了法国“黄泉”级近海防御铁甲舰,属于该型舰的放大改良版。
该舰在福建船政的工厂编号为29,船体和轮机均为船政自行建造,但建造材料均购自法国。
该舰建成时原名“龙威”,1890年被调入北洋海军时被李鸿章更名为“平远”。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爆发时,李和管带的“平远”和“广丙”以及鱼雷艇队在口内守护陆军登陆场的任务,在得知大东沟外北洋海军主力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发生激战后,该舰和“广丙”带着鱼雷艇队紧急拔锚赶赴战场,曾向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发起攻击并多次发炮命中“松岛”,同时在交战中“平远”也多次被日舰命中,燃起大火,被迫退出战斗自救。
威海卫保卫战期间,“平远”和残存的北洋海军军舰一起多次和日军占领的南帮炮台进行互射,摧毁多个炮位,对操作要塞炮的日军造成一定的杀伤。
1895年2月17日,该舰被日军俘获后编入日本海军,仍旧沿用“平远”舰名,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该舰于1904年9月18日7时45分在渤海铁岛以西海域触发俄军布设的水雷后爆炸沉没。
超勇舰种:撞击巡洋舰建造时间:1881年7月14日竣工建造厂家:英国米切尔造船厂排水量:1380吨(标准),1542吨(满载)主尺度:全长64米、宽9.75米、吃水4.57米动力:两台卧式复合式蒸汽机,四座圆形锅炉,28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6.5节煤仓容量:300吨武备:254毫米阿姆斯特朗35倍径主炮2门,120毫米阿姆斯特朗30倍径副炮4门,9磅阿姆斯特朗舢板炮2门,25毫米诺登菲尔德4管机关炮2门,11毫米加特林10管机关炮4门,3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4门。
装甲:水平装甲板3/8英寸,炮房装甲3/8英寸,司令塔5/8英寸。
该舰是李鸿章通过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造的撞击巡洋舰,和阿姆斯特朗公司为智利建造的“普拉特舰长”号同型,总设计师是设计过“伦道尔”炮艇的乔治·伦道尔,由于阿姆斯特朗公司当时并没有自己的造船厂,因此该舰被阿姆斯特朗公司转包给米切尔造船厂建造,工厂编号406,临时舰名“白羊座”号,建成后被李鸿章命名为“超勇”。
1881年8月9日,北洋水师督操丁汝昌带领接舰团接收了该舰,林泰曾被任命为该舰的首任管带,同年11月18日该舰抵达天津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
中法战争期间,该舰一度被调到上海,预备和南洋水师军舰前往闽台海域和法国海军作战,后因朝鲜甲申事变爆发,该舰被调往朝鲜弹压局势。
1885年林泰曾调任“镇远”管带后,黄建勋接任“超勇”管带。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爆发后,“超勇”舰和“扬威”舰编为一个小队,奋勇战斗,但因为舰型落伍且舰况老旧,很快就遭到日舰的集中攻击被重创,13时20分“超勇”全舰大火,坚持至14时23分战沉,管带黄建勋落水后拒绝救援,随舰殉国。
扬威舰种:撞击巡洋舰建造时间:1881年7月15日竣工建造厂家:英国米切尔造船厂排水量:1380吨(标准),1542吨(满载)主尺度:全长64米、宽9.75米、吃水4.57米动力:两台卧式复合式蒸汽机,四座圆形锅炉,28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6节煤仓容量:300吨武备:254毫米阿姆斯特朗35倍径主炮2门,120毫米阿姆斯特朗30倍径副炮4门,9磅阿姆斯特朗舢板炮2门,25毫米诺登菲尔德4管机关炮2门,11毫米加特林10管机关炮4门,3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4门。
装甲:水平装甲板3/8英寸,炮房装甲3/8英寸,司令塔5/8英寸。
该舰是李鸿章通过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造的撞击巡洋舰,和阿姆斯特朗公司为智利建造的“普拉特舰长”号同型,总设计师是设计过“伦道尔”炮艇的乔治·伦道尔,由于阿姆斯特朗公司当时并没有自己的造船厂,因此该舰被阿姆斯特朗公司转包给米切尔造船厂建造,工厂编号407,临时舰名“金牛座”号,建成后被李鸿章命名为“扬威”。
1881年8月9日,北洋水师督操丁汝昌带领接舰团接收了该舰,邓世昌被任命为该舰的首任管带,同年11月18日该舰抵达天津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
中法战争期间,该舰一度被调到上海,预备和南洋水师军舰前往闽台海域和法国海军作战,后因朝鲜甲申事变爆发,该舰被调往朝鲜弹压局势。
1886年邓世昌调任“致远”管带后,林履中接任“扬威”管带。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爆发后,“扬威”舰和“超勇”舰编为一个小队,奋勇战斗,但因为舰型落伍且舰况老旧,很快就遭到日舰的集中攻击被重创,在“超勇”沉没后,“扬威”难以支撑,被迫退往浅水区试图自救,岂料被逃跑中的“济远”号撞击后舰体进水,最终坐沉,管带林履中投海自尽。
尚未完全沉没的残骸于9月18日被日舰“千代田”号用鱼雷彻底击毁。
广甲舰种:铁胁木壳炮舰建造时间:1885年11月24日动工,1887年8月6日下水建造厂家:福建船政排水量:1300吨主尺度:垂线间长67.66米、宽10.27米、吃水3.35~4.23米动力:一台卧式复合式蒸汽机,两座圆形锅炉,16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4节武备:150毫米克虏伯35倍径主炮3门,120毫米克虏伯35倍径副炮4门,3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4门。
该舰是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在中法战争后为加强广东的海防力量与船政大臣裴荫森商议协款造舰时,船政刚好有这么一艘开工建造不久的军舰,就由裴荫森做主作为协款军舰来交付给广东,该舰在船政的建造编号为28,被命名为“广甲”,1887年末由马尾起航抵达广州交付给广东水师,成为当时广东水师的头号主力舰。
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接任两广总督后,该舰于1891年和1894年两度北上参加南北洋的海军会操,1894年会操结束后留在北洋参加了甲午战争。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中,该舰和“济远”编为一个小队,初期表现活跃,跟随“致远”等友舰攻击日舰“比叡”和“赤城”。
但在“致远”战沉,“济远”逃跑后,吴敬荣管带的该舰也随“济远”逃往旅顺,但因不熟悉海路在经过大连湾外三山岛附近触礁,因抢救无效,被迫拆卸军械后自行炸毁。
广丙舰种:鱼雷巡洋舰建造时间:1891年4月11日下水建造厂家:福建船政排水量:1000吨主尺度:全长71.63米、宽8.23米、吃水3.96米动力:两台卧式复合式蒸汽机,一座圆形锅炉,24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6.5节武备:120毫米克虏伯35倍径速射炮3门,4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2门,3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4门,14英寸鱼雷发射管4具。
装甲:水平装甲板1英寸,司令塔1英寸。
该舰是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在中法战争后为加强广东的海防力量与船政大臣裴荫森商议协款造舰的产物之一,在福建船政的建造编号为32,被命名为“广丙”,该舰竣工时两广总督已经换成了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军舰的军官大量从北洋海军借调,训练也照搬北洋海军操典,实际上成了北洋海军的编外军舰。
1894年,该舰随广东水师主力北上参加海军会操,1894年会操结束后留在北洋参加了甲午战争。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爆发时,程璧光管带的“广丙”和“平远”以及鱼雷艇队在口内守护陆军登陆场的任务,在得知大东沟外北洋海军主力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发生激战后,该舰和“广丙”带着鱼雷艇队紧急拔锚赶赴战场,曾向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的座舰“西京丸”号发起攻击,在“平远”被命中起火并退出战场后,该舰负责掩护“平远”往浅水区自救。
威海卫保卫战期间,“广丙”和残存的北洋海军军舰一起多次和日军占领的南帮炮台进行互射,1895年2月17日,该舰被日军俘获后编入日本海军,仍旧沿用“广丙”舰名,1895年10月该舰被派往已被日本侵占的台湾海域担负警戒任务,于12月21日在澎湖列岛触礁,于当天14时17分完全沉没。
福龙舰种:鱼雷艇建造时间:1885年订造建造厂家:德国希肖造船厂排水量:120吨主尺度:全长42.75米、宽5米、吃水2.3米动力:一台卧式三胀式蒸汽机,一座汽车式锅炉,1597马力,单轴推进航速:24.2节煤仓容量:24吨武备:3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4座,14英寸鱼雷发射管3具该舰系福建船政大臣张佩纶向德国希肖造船厂订造的大型出海鱼雷艇,希肖厂编号S10,被命名为“福龙”,是德国造船史上第一艘吨位超过100吨的鱼雷艇。
1886年9月24日,该舰由德国船员驾驶到福州交船,并被编入福建船政水师,后因船政无力养护这艘鱼雷艇,遂于1890年以6万两白银的价格转让给了北洋海军,由于没有编制,该舰一直闲置在旅顺岸上的仓库内,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后才临时配置舰员,由蔡廷干管带参加了甲午战争。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爆发时,“福龙”跟随着鱼雷艇队在口内守护陆军登陆场的任务,在得知大东沟外北洋海军主力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发生激战后,该舰紧急拔锚赶赴战场,曾向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的座舰“西京丸”号发起鱼雷攻击,但功亏一篑。
1895年威海卫保卫战期间,该舰参加了2月7日北洋海军鱼雷艇队的集体出逃行动,在接近烟台金山寨口附近搁浅,遭到日军俘虏后编入日本海军,仍保留“福龙”舰名,随后参加了日俄战争,1909年4月1日退役。
左一舰种:鱼雷艇建造时间:1886年订造建造厂家:英国亚罗造船厂排水量:90吨主尺度:全长39.01米、宽3.81米、吃水1.91米动力:一台卧式三胀式蒸汽机,一座汽车式锅炉,1000马力,单轴推进航速:23.8节煤仓容量:20吨武备:3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3座,11毫米加特林10管机关炮4座,14英寸鱼雷发射管3具该舰系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亚罗造船厂订造的大型出海鱼雷艇,建成后随同“致远”、“经远”两级巡洋舰一起回国,由“来远”使用钢索拖带,最终平安回国,随后被命名为“左队一号”,简称“左一”,隶属于旅顺鱼雷营,称为鱼雷艇部队的旗舰。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爆发时,王平管带的“左一”带领鱼雷艇队在口内守护陆军登陆场的任务,在得知大东沟外北洋海军主力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发生激战后,该舰紧急拔锚带着鱼雷艇队赶赴战场,曾试图营救落水的“致远”管带邓世昌,但遭到邓世昌的拒绝。
1895年威海卫保卫战期间,该舰参加了2月7日北洋海军鱼雷艇队的集体出逃行动,成功逃至烟台港西侧冲滩并自行破坏。
右二、右三舰种:鱼雷艇建造时间:1883年订造建造厂家:德国伏尔铿造船厂排水量:66吨主尺度:全长33.53米、宽4.09米、吃水1.22米动力:一台卧式三胀式蒸汽机,一座汽车式锅炉,597马力,单轴推进航速:20节煤仓容量:7.23吨武备:3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2座,11毫米加特林10管机关炮2座,14英寸鱼雷发射管2具两舰系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驻德公使李凤苞向伏尔铿造船厂订购的百尺鱼雷艇,工厂编号分别为127和128,1885年由“镇远”号铁甲舰搭载运至天津大沽口由北洋水师接收,编入旅顺鱼雷营,分别命名为“右队二号”和“右队三号”。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爆发时,刘芳圃管带的“右二”各曹宝赏管带的“右三”随着鱼雷艇队在口内守护陆军登陆场的任务,在得知大东沟外北洋海军主力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发生激战后,两舰紧急拔锚随队赶赴战场,但主要负责搭救落水的官兵,并没有直接参加战斗。
1895年威海卫保卫战期间,两舰都参加了2月7日北洋海军鱼雷艇队的集体出逃行动,“右二”在威海双岛湾附近搁浅,被日舰拖出后在阴山口被风浪打沉;“右三”在金山寨口附近搁浅,被日舰“赤城”拖出,修复后编入日本海军,改名“第26号”,1908年4月1日除籍。
镇南舰种:伦道尔炮艇建造时间:1878年9月9日开工,1879年2月5日下水建造厂家:英国米切尔造船厂排水量:440吨(标准),490吨(满载)主尺度:全长38.1米、宽8.84米、吃水2.9米动力:两台卧式三胀式蒸汽机,两座锅炉,472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0节煤仓容量:70吨武备:279毫米阿姆斯特朗前膛炮1门,12磅阿姆斯特朗炮2门,11毫米加特林10管机关炮2门。
该舰系总理衙门决策,由北洋大臣李鸿章主持,通过海关经办向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的4艘伦道尔炮艇中的一艘,舰体转包给米切尔造船厂建造,建造编号375,工厂临时舰名“基塔”,建成后由英国船员驾驶于1879年11月19日抵达大沽口交付,被命名为“镇南”,编入北洋水师,邓世昌为该舰的第一任管带。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爆发时,蓝建枢管带的“镇南”舰在口内守护陆军登陆场的任务,没有参加海战。
1895年威海卫保卫战期间,该舰充分发挥“水炮台”的威力,在抵抗日本海军围攻时发挥了很大作用。
1895年2月17日,该舰被日军俘获后编入日本海军,仍旧沿用“镇南”舰名,曾执行将刘公岛上投降的海陆军官兵运送出岛。
1903年除籍作为杂役船使用,1908年5月15日报废,1913年出售。
镇中舰种:伦道尔炮艇建造时间:1880年6月2日开工,1880年12月9日下水建造厂家:英国米切尔造船厂排水量:440吨(标准),500吨(满载)主尺度:全长38.1米、宽8.84米、吃水3米动力:两台卧式三胀式蒸汽机,两座锅炉,455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0.3节煤仓容量:70吨武备:279毫米阿姆斯特朗前膛炮1门,12磅阿姆斯特朗炮2门,11毫米加特林10管机关炮2门。
该舰系总理衙门决策,由北洋大臣李鸿章主持,通过海关经办向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的3艘伦道尔炮艇中的一艘,舰体转包给米切尔造船厂建造,建造编号411,工厂临时舰名“埃欧塔”,建成后由英国船员驾驶于1881年8月11日抵达大沽口交付,被命名为“镇中”,编入北洋水师。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爆发时,“镇中”舰在口内守护陆军登陆场的任务,没有参加海战。
1895年威海卫保卫战期间,该舰充分发挥“水炮台”的威力,在抵抗日本海军围攻时发挥了很大作用。
1895年2月17日,该舰被日军俘获后编入日本海军,仍旧沿用“镇中”舰名,曾执行将刘公岛上投降的海陆军官兵运送出岛。
1900年庚子事变时,该舰作为八国联军海军的成员被派往大沽口巡逻,19066月8日年除籍作为吴海兵团的练习船使用,1909年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