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空调上写着“匹”,而且这种写法已经非常的普遍了,但是很多人还是不明白这个“匹”到底是什么意思。
有的人感觉就像我们平时所用的“组”一样,用来表示数量的一个单位,还有人认为这只是写法上的方便,所以直接将这个“匹”解读为1。
但其实我们在使用空调的时候并不需要过多去了解里面的知识,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匹”大概有多少瓦就行,大约有1000瓦等于一匹,3000瓦则为3匹。
但实际上这个“等于”只是一个近似值,因为这个“匹”本身就有自己的含义。
在这种情况下明白了这个“匹”的意思之后我们再来进行换算的时候才会有更加准确……一、空调上的“匹”是什么?先来看看空调上的这个“匹”又指的是什么意思?其实在最开始没有空调的时候,在南方那个湿热的气候里面,人们最早用来降温的方法就是竹编和帆布组成的帆布扇,或是用木板制成的水车,就是靠人力推动来实现降温。
后来在房子下方或者墙内开一条向下倾斜的沟,往里面注入水达成制冷效果,还可以将高潮纳入沟内,从而起到防潮的效果。
在这几种方法基础上发明出来的制冷设备有制冷压缩机和冷冻机械,后来又逐步发展成为电动式冰箱。
后来瑞士发明了一台类似现在空调样式的设备,这种设备可以说是当初瑞士那一台设备清凉系统为基础逐渐演变而来的,在这台设备被引入国外的时候就把它称作“空调”。
这种空调从最初推出市场的时候就广受消费者的欢迎,于是各大厂商纷纷模仿出相似类型的产品以便于抢占市场。
我国也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引进,这个空调的称呼就是由此而来的。
不过虽然叫做空调,但其实最初进入我国市场上的空调作为制冷设备是比较少,所以它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了制冷。
而这些家用空调上面会标注着制造供给,这个制造供给就是指这个空调在24小时之内大概要抽出多少水量出来,才能保持室内一定温度程度的一种标记方法。
这个制造供给的单位是立方米每小时,于是为了缩小这个空间以及方便书写,就把立方米缩写为电,这样就是立方米小时等于电小时,即1米小时等于电。
二、“电”又是怎么来的?这“电”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就是因为英语里面有一个单位叫做吨,这个吨又是等于多少米,所以直接用吨来代替电,既简便又直接,将立方米每小时化为吨每小时。
于是就变成了电,用电代替了米,最后加上每小时这一个单位变成了电等假设是米。
1、开普顿、悬济顿等。
那么这个吨如何换算为制冷量呢?在这之前还有一些其他单位,像开普顿、悬济顿等,这些单位基本上都是国外进行计算和换算的,而且主要用于工业方面。
到了1958年国际上将开普顿和悬济顿统一简化成简单位,然后在1972年的时候又将这个简单位换算成现在常用的制冷功率单位千瓦。
所以既然使用这个千瓦作为单位了,那么又怎么会轮到吨这种古老的单位来使用。
但实际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吨单价较低,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
但无论现在是什么单位,简单位和千瓦制冷功率之间都有着非常明确的换算公式,只要掌握了这公式我们就可以找到千瓦和吨之间固定比例关系,其中1吨=3.517千瓦。
2、匹又是怎么来的?在津巴布韦等国家及地区都还会继续使用吨来表示空调的制冷量,毕竟这样更加符合他们用习惯。
但是在我国,最开始的时候还曾使用过其他单位,最开始还是用米作为单位,只不过后来发现这种单位很容易和体积混淆,因此容易出错,于是改为了其他单位。
最早用的是“匹”,这个匹实际上就是在米的旁边加上了个横杠,来表示不同。
而且这个匹和米有一个比例关系为1匹等于半立方米。
而且从最早以来就已经深入人心,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一直到现在还有许多地区使用着。
虽然现在国内一般也多用千瓦来表示,这样显得更加规范以及容易让人理解,而且3匹=7千瓦,这个数字更加好记型,省事方便。
三、1匹等于多少瓦?这是因为我国原先曾将匹作为标准,所以这一标准沿用至今。
我国通常将制冷设备分成1匹、2匹、3匹这样的级别,但是对于一些外国品牌在进入我国市场之后,为了能够方便消费者利用这些外国品牌上面的标示更好的选购,于是在一些设备上也将这些“lbs”放在了显眼的地方。
因此现在市面上经常看到1匹、2匹、3匹等标志,但实际上这些只是大致估算标准,并不能作为准确的依据。
并且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许多新型空调出现,这些空调一般都采用化学方法进行制冷,不仅降温速度快,而且节能省电,这一情况也逐渐佔据主导地位。
由于它不再使用压缩机,所以它的功率低于同类型机械压缩式空调,所以它的选购还是要看具体情况,如果不知道该选哪个型号,可以查看以下标准:一是看房间里面温度要求,有些房间温度要求非常特殊,还是选择机械压缩式比较好。
二是看使用面积,选购时要根据具体面积进行选购,一般来说下面给出的这些标准是比较能进行参考的:75㎡以下可以选择1.5匹,75-150㎡可以选择4匹,150-250㎡可以选择五匹。
250-350㎡可以选择7匹,更高的话可以选择10匹或者是15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