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海口检疫医院,旧址位于今营口市西市区辽河岸边没沟营里125号(原营口市第四中学校址)。
1919年6月在原市救济贫民习艺所旧址上动工建设,1920年7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海口检疫医院因向西便是大辽河入海口,所以当时人们又称之为海口医院。
该建筑为四合大半封闭式院,砖混结构,座北面南,北临辽河岸,西接西潮沟。
屋顶多为瓦楞铁板和水泥瓦覆盖。
采用外国建筑形式,主楼为二层,左右各有一层对称建筑,一层地下建筑。
门楼突出部分一层为空廊,二层设封闭房间,承重过梁和楼板都采用钢筋混凝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营口近代医疗事业的代表性建筑。
民国时期的营口海口检疫医院自1861年营口开港后,营口很快成为南北交通的要冲,往来的货船、商船频繁如织。
但是,各种烈性传染病也随之而至,给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仅1890年至1920年的30年间,营口就发生甲类传染病鼠疫和霍乱10余次,每次死亡少则上百人,多则数千人。
如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夏,南方霍乱大流行,蔓延至营口,死亡数千人;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南洋各国的霍乱波及营口,营口地区鼠疫爆发,死亡1160人。
1911年4月,在奉天召开万国鼠疫研讨会,经多国专家商讨后决定,在哈尔滨设防总处和防疫医院,在营口等4处设防疫医院。
海口检疫医院一期工程于1920年(民国9年)7月10日竣工,医院地址在共和桥西街(今西市区没沟营里),房屋80余间,建有长方形建筑3座,每座长46米,宽7.3米,内设夫役室、行李室、平行排列卫生炕(能防鼠、防火的炕),包括一般病房、手术室、诊断室、消毒室、隔离室等。
每室能容纳80~100人,应急时能容纳400~600人,特备单人厕所5间。
平时按普通医院开诊,遇有疫情发生,则以检验进口轮船客货为主要任务,经费由海关支付。
1924年,营口防疫院长邵承富兼海口检疫医院院长,对医院进行了扩建,又修建楼房一座(39间),西式洋房74间,外有小房一间,厕所两间。
海口检疫医院二、三期工程于1928年竣工,设有普通病床30张,隔离病床500张。
该院初建时由辽沈道尹荣厚任名誉总办,院长伍连德,并兼总医官。
因伍连德肩负东北防疫总处总办重任,常驻哈尔滨,营口海口检疫医院由杨廷晃(医学博士)代理院长。
医院设总医1人,医官2人,看护男女若干。
负责检疫卫生事务。
经费由海关支付,每年需银1.5万两。
我国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家伍连德先生任营口海口检疫医院首届院长海口医院是专门检验进口轮船及随行人员是否有传染病菌的防疫医院,为防止外来传染病菌在埠内传播。
外来轮船均需经该医院检查方可停泊码头。
该医院在当时还主治流行的霍乱病,平时也开诊治疗其它疾病。
营口海口检疫医院建成后,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兼省长张作霖特命辽沈道尹史纪常代致辞勉励。
驻营口俄国总领事馆索阔夫也给伍连德写了祝词。
国际卫生联盟给予很高评价:“牛庄(营口)能有精致之隔离(医)院,实能增益该海口之光荣,堪称无匹”。
罗马维铁博士考察远东时曾到该院,看后称营口港检疫工作达到一等水平。
2020年4月,网友“YK2014N”拍摄的营口海口检疫医院旧址民国十八年(1929年)由杨敬之接任院长。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海口医院由满州国财政部接管。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七月又归伪民政部卫生司管辖,更名为营口海港检疫所。
院长温锦昌主其事,设普通科,有女护士长1名,处科医官1名,药剂师1名,看护男女若干人,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营口解放后,医院改设为中学,现闲置。
初稿:2013年8月于新浪博客编辑:渡桥丨关注我,让我们一起了解家乡、了解历史、了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