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是一种天赐良“源”。
早在公元前2800年,埃及人就开始用风帆协助奴隶们划桨。
我国至少在2000多年前就会利用风力代替人力,驱动帆船在水面上加速航行。
以后人类利用风力的技术也越来越高,并出现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公元977~983年,我国出版了一本叫《太平御览》的书书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叫赵柄的人,有一天到海边要求搭船过海。
预约时间已到,船上的人等着开航,但赵柄却迟迟未到,大家等得不耐烦,对他意见很大。
姗姗来迟的赵柄自知有错,只好闷不作声接受旁人的白眼。
这时忽然风向发生变化,海浪很大,船只行进很不顺畅,速度很慢,乘船人不免焦急起来。
却见赵柄霍地站起身来,取出一张布幔,张挂起来当作风帆,赵柄调整布幔的迎风角度,船只竟乘风破浪,加速行进起来。
全船的人顿时转怒为喜,钦佩赵柄高超的驾帆使风技术。
到宋代时,人们已积累了许多利用风力的驾船技术。
不管风是从船的侧面还是迎面吹来,都能驾帆前进,即使遇到顶头风也有利用风力的办法,迎风向预定的地点行进。
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从公元1405-1433年,曾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到过东南亚、印度洋、红海、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是由2.7万多人、200多艘船舶组成的船队。
郑和七下西洋的成功,除了他的高超的航海知识外,善于利用风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只要查一查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表就知道,他乘船出发的时间,除第三次是在10月第六次在春季外,其他五次全是选在冬季出发,而归国时间,除一次在10月外,其余六次都在夏季。
郑和选定的航海时间,不是出于偶然,而是具有丰富的气象经验的结果。
因为我国东部沿海冬季多吹西北风和东北风,出海船舶沿海岸南下,正好顺风直到南海,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在夏季则多刮西南风,因此在此时回航又是顺风。
郑和正是巧妙地利用了不同季节的风力为航船作动力。
但是,在一个季节的不同时间,由于具体地区气候的影响,有时风向也变化无常,并不按人需要的方向“吹风”。
于是,郑和船队采用了开"顶风船”的办法。
这种办法是让船上的风帆与风向成一定的角度“抢风”行驶一段时间之后,将船转到另一舷侧承受风力,再抢风行驶大致相同的时间,又转到原来的舷侧承受风力抢风行驶,两侧交替更换,使船呈“之”字形曲折前进。
为了充分利用风力,提高船只的航行速度,我国很早就发明了多桅多帆船。
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三国时代就有了七帆船,帆可以转动,以适应各种风向,充分利用风力。
后来,驾船人发现,风帆越高,受的风力就越大,于是在大帆的上角再加小帆。
《天工开物》这本书也记载:“凡风篷之力,其末一叶,敌其本三叶。
意思是说,最上面的一张顶帆所受的风力,可以抵得上下面的三张帆所受的风力。
至于在陆地上利用风力,比在江河湖泊和海洋中要晚,这是因为,制造利用风力的风车要比制造风帆困难,但我国至少有1700多年的风车利用历史。
在辽阳三道壕出土的东汉晚期汉墓壁画上绘有风力车,这可以作为我国东汉时已有风力车的证明。
到明代,开始出现风力水车,它利用风力驱动水车灌溉农田。
以后又出现风磨等风力机械,用来加工农副产品。
这一切,都是人们对风力这一大自然提供的能源进行巧妙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