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际的海面上,一排风车伫立,扇叶被海风推动徐徐旋转。
随着91台风机全部吊装完成,粤东地区在建单体容量最大的项目——中广核汕尾后湖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的主体工程进入竣工收尾阶段。
碳达峰是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力,碳中和是加快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根本导向。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兑现这一庄严承诺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大规模调整能源结构,大幅度降低煤电的比重,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发电领域一直是我国碳排放的“大户”,要减少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首先就应该在发电端实现清洁替代。
风电是一种绿色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大力发展风电产业,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
到2030年,广东建成投产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海上风电产业总产值将超过4000亿元。
海风不仅“吹”来了清洁能源,更“吹”动了一个千亿级产业的发展。
这既是广东抓好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着力升级能源消费方式,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的一个镜头,更是我国“绿色能源”交响乐拉开大幕的一个见证。
事实上,发展风电已经成为不少国家推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应对气候变化的突破方向。
“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我国风电产业带来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令人感奋,给人启迪。
广东汕头,风力发电游览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