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将近40层楼高,一台转出4个亿?中国最大海上风电机有多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03   来源:节能风电   作者:风电招聘   浏览次数:87
核心提示:2019年6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浙江东海之滨,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伫立在这片辽阔海域的,是巍峨壮丽的东海大桥风电场。数十座高耸入云的白色风车谐趾而舞,有条不紊地运转着,仿佛在向大自然奏响了一曲雄浑的赞歌。站在风电场的指挥控制中心,工作人员郑重地向我汇报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自投入运行以来,截至2019年6月底,东海大桥风电场一期累计发电总量已高达201,351。48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了64。63万吨标准煤,同时还成功减少了178。61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这是一个何等惊人

   

2019年6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浙江东海之滨,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伫立在这片辽阔海域的,是巍峨壮丽的东海大桥风电场
数十座高耸入云的白色风车谐趾而舞,有条不紊地运转着,仿佛在向大自然奏响了一曲雄浑的赞歌。
站在风电场的指挥控制中心,工作人员郑重地向我汇报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自投入运行以来,截至2019年6月底,东海大桥风电场一期累计发电总量已高达201,351。
48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了64。
63万吨标准煤,同时还成功减少了178。
61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这是一个何等惊人的数字!仅仅一期工程,就为环境保护做出了如此卓越的贡献。
工作人员接着兴奋地告诉我:"而二期的发电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5,098。
36万千瓦时,节约了33。
94万吨标准煤,减少了93。
4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我深有感触地点了点头。
是啊,在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势在必行。
回想起当年,SL5000风电机组的建造之路可谓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创新史诗。
凝聚了无数科学家、工程师孜孜不倦的艰辛付出,她的诞生不啻为新时代中国创新实力的最佳注脚。
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是中国新能源事业探索起步的岁月。
当时的中国,仍旧是一个传统能源大国,化石燃料占据着能源结构的主导地位。
然而,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过度依赖不可再生能源将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沉重负担。
1985年,中国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风能等新能源,以期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就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西北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地缘优势开始凸显出来,成为国家风电研究的首选地点。
几年的打草祷告,终于在1989年10月迎来了中国风电事业的第一声啼叫——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场顺利建成并网发电,这也是中国大陆首个风电场。
虽然只有短短几万千瓦的微不足道的装机容量,但对于彼时的中国来说,已是励精图治的重大突破。
从零开始,自主创新,中国风电从这一点点火星,逐步积淀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风电已在国内能源结构调整中扮演了愈发重要的角色。
陆上风电取得了长足进步后,开发利用海上风能资源也逐渐成为业内瞩目的新方向。
2010年6月8日,浙江东海大桥风电场一期工程全部34台3兆瓦风机顺利并网发电,这是中国第一个也是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型海上风电基地,可谓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这一重要节点,中国海上风电征程拉开了新的序幕。
2011年9月6日,那是个难忘的日子。
在浙江东海大桥风电场的施工现场,当最后一个零部件被精心装配就位时,现场工作人员无不热血沸腾、兴奋万分在阳光的映衬下,一台钢铁巨人矗立在大家面前,那就是备受瞩目的SL5000海上风电机组!这台被誉为"海上印钞机"的超级发电机,其体型之庞大令人咂舌,总高达超过40层楼,叶片直径更是惊人的128米。
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顶级海上风电机型,SL5000从设计到制造,无不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与心血。
而要让这个钢铁巨人落地生根,工程师们也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汗水。
首当其冲的,就是轴承制造这一被视为"世界之最"的超高精尖工序。
轴承的尺寸高达两层楼,制造过程中的精度要求之严苛,使得它的困难程度可谓空前绝后。
面对这一挑战,工程师们自知本领有限,慎重地请来了国际上的顶尖技术团队,并引进了"世界上最大的三维精密检测仪"。
全球能满足上述苛刻标准、制造出合格轴承的工厂仅有三家,而位于中国大连的精密轴承工厂正是其中翘楚。
凭借着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工程师们终于闯过了这一最大的技术关卡。
接下来的叶片制造阶段,同样困难重重。
128米的超大叶片,究竟如何在确保强度的前提下,有效减轻重量,进而提高发电效率?这无疑是一个棘手的世界级难题。
工程师们孜孜不倦地开展研发实验,终于锻造出由环氧树脂和玻璃钢复合而成的创新叶片材料,不仅重量更轻,强度更高,完美解决了这一技术难关。
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叶片在未来20年的运行周期内保持最佳性能,工程师们将其置于风洞中,连续四个月不间断地进行高强度耐力测试,模拟各种极端天气情况,对其性能精打细算、反复把关,堪称前所未有。
最后,工程师们还攻克了主机箱这一又一道空前的技术difficulty。
凭借强大的工业实力和完善的产业链,SL5000机组终于完美实现了设计理念,华丽绽放在世人面前。
面对一个个被视为"不可能"的技术难关,中国工程师从未退缩,而是以国家富强为己任,迎难而上、负重前行,终于让"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正是他们的智慧和汗水,让钢铁巨人SL5000焕发出了夺目的光芒。
东海大桥风电场的建成,谱写了中国海上风电事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这个被视为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型海上风电基地,其规模浩大、投资高达40亿元人民币,总装机容量高达20万千瓦,极具标志性意义。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从未放松过在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脚步。
东海大桥这座海上能源之舰,每年可为清洁电力注入5亿度新鲜血液,通过海底电缆源源不断地传递至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
可以说,这座风电场为当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时,它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做出了卓越贡献,展现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
2010年6月8日,东海大桥风电场一期工程全部34台3兆瓦风机顺利并网发电,这是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的里程碑时刻。
在这之前,国内海上风电领域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一期工程的并网,不啻为中国挺进海上风电这片全新领域的发令枪响。
五年后的2015年2月12日,东海大桥二期工程随后开工,28台更先进的风机组陆续投入运行,其中包括27台单机容量3。
6兆瓦的机型,以及1台5兆瓦的顶级机型。
这标志着中国海上风电技术实力的又一次飞跃。
面对如此宏伟的工程,中国工程师们并未自满。
他们紧锣密鼓地开展技术攻关,将更先进的SL5000等风电机型投入到二期工程中。
这些全新机型不仅单机容量更大,发电效率更高,而且在叶片、轴承等关键部件的制造上都有突破性创新,彰显了中国海上风电技术的不断升级迭代。
伴随着东海大桥风电场的日益完善,中国已初步确立了在海上大型风电领域的领先地位,为世界贡献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全球清洁能源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追溯中国风电事业的发展历程,倒像一出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洋溢着一代代科学家、工程师们执着追求、勇攀高峰的不懈努力。
一切要从1985年说起。
那一年,基于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考虑,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风能等新能源,拉开了国内风电事业的序幕。
仅仅过了4年,1989年10月,中国第一座风力发电场——新疆达坂城风电场就如期建成并网发电,这是中国风电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虽然装机容量微不足道,但对于一个起步较晚的风电后来者来说,已是引以为豪的重大突破。
跨入21世纪,中国风电不断自主创新,技术日臻成熟,装机容量逐年递增,发展势头强劲。
2010年6月8日,浙江东海大桥风电场一期工程34台3兆瓦风机全部并网发电,这是中国首个也是亚洲首个真正意义的大型海上风电基地,可谓具有里程碑意义。
五年后的2015年2月12日,东海大桥风电场二期工程全部28台更先进的机组(含27台3。
6兆瓦机型和1台5兆瓦顶级机型)也顺利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在海上大型风电领域的技术实力迈上了新台阶。
纵观发展历程,中国风电从零开始,自力更生,创新突破,终于跻身世界前列。
一代代有识之士、科研人员,用智慧和汗水不断开拓前进,为后人铺就了一条充满荆棘但前景光明的新路。
正是他们矢志不渝、勇攀高峰的拼搏奋斗,才让中国风电事业在今天的大舞台上绽放出夺目的光芒。
当绿色能源之风吹遍祖国大地,国家发展的征程必将越行越稳健有力。
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发展也将持续向前推进。
展望未来,海上风电在我国这片博大海疆,将迎来百舸争流的景象。
虽然目前海上风电的建设运营成本较高,但随着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我们有理由期待,凭借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最终将攻克各类技术难关,持续降低成本,不断提高发电效率,使海上风电成为推动我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未来,或许会有更多超越SL5000的新一代顶级海上风电机型诞生,叶片更宽更轻,发电效率更高;或许轴承和主机箱的制造水平将再次突破极限......总之,任何困难都难不倒勇攀高峰的中国工程师。
我们需要汲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在新的征程上薪火相传,让中国风电事业驶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一圆科技自立自强的夙愿,二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三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不竭动力。
亲眼见证了东海大桥风电场的发展进程,我们满怀憧憬和期待。
未来,如歌的旋律仍将继续,响遍祖国的海疆大地。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