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各地的古代人都发明了用纺锤和锭盘制线的方法。
这是一项极其简单的技术,工具便于携带,而且很容易用当地材料制作。
技术娴熟的工匠可以用它纺出非常结实、精细和均匀的线。
印加束腰外衣(qompi)是专供尊贵的精英穿着的奢侈品,其特点是仅垂直方向的经纱上每厘米就有80根线,或者说每英寸超过200根线。
但是,尽管它的产品可能很特别,手纺锤纺纱的速度也很缓慢。
要纺出足够的线制作一件印加束腰外衣,需要花费大约400个小时的时间。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许多地方的纺纱工会想出更快的方法来完成工作。
然而,事实上,这种情况只发生在丝的发源地——中国。
只有在那里,一些聪明的人想出了加快这个过程的方法——增加传送带和轮子。
这是一个悖论。
与短纤维不同,蚕丝是唯一一种长且连续的生物纤维,被称为“长丝”(filament)。
(聚酯纤维和尼龙等合成纤维也是以长丝的形式制出的。
)从一个未开封的蚕茧中拉出的长丝可以延伸数百码,而且不需要像更短小、更易坏的纤维那样纺成线。
然而,正是丝线的生产激发了纺纱的第一次机械进步。
要把蚕茧变成可用的纱线,第一步是把蚕茧浸泡在温水中,温水会溶解将蚕丝固定在一起的丝胶。
一个缫丝工人——通常是一名女性——小心翼翼地用刷子、筷子或手指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蚕茧中抽出长丝。
这些细丝融合成一条丝线,缫丝工人将其绕在一个巨大的四边绕丝机上,当蚕茧在水里上下翻滚旋转的时候,助手可以持续转动绕丝机以松开蚕茧,拉出长丝。
长丝越均匀,生产出来的丝线质量就越好。
当一个蚕茧中的长丝抽完,工人就从另一个蚕茧的末端抽出长丝,将其与连续不断的丝线融合在一起。
为了让一圈又一圈湿漉漉且略带黏性的丝线保持平整,并与其他丝线分隔开,必须将它们水平拉伸并卷绕在一个足以容纳数百码长的丝线的绕丝机上。
一旦完成缫丝并晾干丝线,就要把丝线卷绕在筒管上,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把它捻成更结实、更有光泽的纱线。
加捻丝线的过程就叫“捻丝”。
至少这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可以生产出被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人称为“真丝”(true silk)的贵重纱线。
但并非每根长丝都能保持完好无损。
“废丝”(waste silk)质量略差一点,但仍然很珍贵,对我们的故事同样至关重要。
有些蚕茧中的蚕蛾可以破茧而出并产卵,从这样的蚕茧中抽出的丝就叫废丝;有些废丝是蚕茧外的细小绒毛;有些废丝是缫丝过程完成后遗留在锅子里的丝。
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