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国新增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28亿千瓦;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占总装机容量的38.4%,首次超过煤电。
能源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当我们谈到风电和光电这些绿色能源时,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它们的“脾气”——不稳定。
想象一下,太阳白天笑眯眯地照耀大地,光电就欢快地发电;可一到晚上,它就躲进云层休息了,光电也跟着“打烊”。
风电呢,也是一阵风来,电力满满;风一停,电量就直线下降。
这种波动性,让绿色能源在供应稳定上遇到了大挑战。
我们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储能。
就像家里的蓄水池,雨水多的时候存起来,干旱的时候再用。
储能技术,就是要把风电、光电这些“闲时”的电力储存起来,等到需要的时候再放出来,让电网变得像溪水一样平稳流淌。
说到储能,就不得不提电池这位大哥大,自从锂电池横空出世,电能储存就迎来了春天。
它的容量越来越大,从最初的每公斤100多瓦时,到现在已经能飙到300、400瓦时了。
这意味着,我们的电动车充一次电,就能跑上400公里,快赶上燃油车一箱油的续航了。
而科学家们还在努力,研发固体介质的锂电池,据说储电量能突破每公斤600瓦时,到时候,电动车跑个近千公里都不在话下,交通电气化指日可待!当然,除了电池,我们还有更多储能的“神器”。
比如水力储能,它利用高山和低谷之间的水位差来储存能量,需要电时,就放水发电;电多时,就用泵把水抽到高处存起来,这种方法简单又高效,现阶段,最好的储能是抽水蓄能,效率在75%以上,储存的电量大,不过,它得有个好地理条件才行。
除了水力储能,还有压缩空气储能、液流储电等“黑科技”。
压缩空气储能就像是把空气压进一个大罐子里存起来,需要时再放出来驱动发电机。
而液流储电则是用金属矾的化合物来“持电”,低价态时吸收电能变成高价态储存起来,需要时再放出来。
这些方法听起来是不是既神奇又实用?更让人惊叹的是,人类还发明了重力储能这种“大力士”方法。
在煤矿里挂个超级大秤砣,利用它的重力势能来储存电能。
电多的时候,把秤砣提上去;需要电时,让它掉下来发电。
这种简单粗暴却有效的方法,也是储能领域的一朵奇葩。
储能技术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绿色能源稳定供应的大门。
虽然目前还没有一种储能方法能称得上是“完美无缺”,但正是这些多样化的尝试和创新,让我们离能源自由的那一天越来越近。
物理储能:抽水蓄能、重力储能、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化学储能:各种电池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