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汽车不同,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技术在于“三电”,即电池、电机和电控。
其中,电池可谓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在整车制造成本中占比达40%。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的当下,业内人士直称“得电池者得天下”。
2022年的第一季度,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10名的企业,其总市场占有率高达91.8%,其中6家我国企业合计市场占有率为55.7%。
由于我国竞争对手的强劲增长,韩国主要电池制造商LG化学、SKOn、三星SDI第一季度的市场份额同比下降6.9%。
回顾2010年,当时即使是我国动力电池技术最为成熟的公司,其成品率也只有60%,而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成品率早已达到90%。
该时期,韩国LG化学一口气拿下了上汽、一汽以及长安的订单,这三大国企占了当年国内销量的60%。
不仅生产效率上悬殊,相比国内主流的磷酸铁锂,日韩主推的三元锂电池路线,能量密度优势明显,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积累几乎为零。
但我国企业从未放弃,以比亚迪为例,自2005年涉足了汽车界之后,比亚迪就开始着手研究磷酸铁锂电池。
那时日韩企业已经掌握了锰酸锂和三元锂的核心技术。
尤其是三元锂,无论是技术、工艺还是设备,日韩行业龙头都已达到非常成熟稳定的阶段。
特斯拉、宝马这些国际巨头在开发新能源汽车的时候也会选择日本松下、韩国三星这些电池厂商巨头的产品。
因此,比亚迪选择了研究磷酸铁锂电池。
2006年,比亚迪第一款搭载磷酸铁电池的F3e电动车研发成功。
F3e的电机、减速器、电池组件以及控制系统全部由比亚迪自行研发、自行生产,其续驶里程达到300km。
随着进一步的投入研究,2008年,比亚迪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2020年3月29日,比亚迪正式发布刀片电池,其体积利用率更高,能容纳更多的电芯,体积能量密度提升,续驶里程也随之得到很大提升,已经达到了与三元锂电池同等能量水平,同时还保留了磷酸铁锂电池耐高温的优势,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从2010-2022年,正是攻坚克难的探索精神支撑起了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时至今日,不仅是动力电池产业,大量“汽车之外”的技术(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牵引其他产业加速创新的重要力量。